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丛书谈丛     
丛书研究,无论是对于编辑出版,还是对于馆藏借阅,都是十分有意义,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有关丛书的界说、特点、作用、优劣、馆藏等问题,谈些看法,叫作《丛书谈丛》。界说谈关于丛书的界定,有如下两种说法:1.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上)第91页:“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即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其形式早期为综合性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丛书相继出现。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  相似文献   

2.
丛书的起源与发展宋文坤“丛书”,即聚集各类书籍为一编。具体地说,丛书是一种编印多种单独著作并冠以总名的汇集性图书,所以丛书又称汇刻、合刻、丛刻、丛刊、全书等。丛书有大有小,大者如《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计79337卷;小者如《四书》、《十三经...  相似文献   

3.
继《四部丛刊》之后,1936年中华书局辑印了《四部备要》,共收书三百五十余种,计一万一千三百余卷。这部书和《四部丛刊》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其独具的特点。一、实用举要体例更加完备《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中说:“吾国学术,统于四部,然四库著录之书浩如烟海,坊肆流传之籍梦如乱丝。承学之士别择维艰;善本价昂,购置匪易”于是“择人应读,永通行善本,汇而集之”,名曰《四部备要》。显然这部丛书和《丛刊》一样都是举要性丛书,注重实用。在编排体例上,都沿袭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分类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别收编各书。不过,《备要》比《丛刊》的实用性更强,分类排列更为严谨,提纲挈领,取便研求,是一部模仿《四库全书荟要》体例而编的举要常备性丛  相似文献   

4.
何谓大赦? 《辞海》谓“迪(?)指国家对所有犯罪者赦免或减轻其刑罚的措施”:《辞源》谓“对已判罪犯免刑或减刑”。二者行文稍别,大旨则一。今按《辞海》之说,犹可说也,而作为古汉语词典的《辞源》则有当别论。窃以为《辞源》之“或减刑”三字实属蛇足。令缕叙数家之说以记之。《唐律疏议》后附元王元亮《释文》:“今之赦也,罪恶之重已下,笞十之轻,率皆原宥,即名为赦。”又云:“赦则罪无轻重,降则减重就轻”。《玉海》卷六七:“大赦者,不以罪大小皆原。”《通鉴》  相似文献   

5.
老诗人毕奂午先生的两本旧作《掘金记》和《雨夕》,在绝版四十余年之后,终于重印了。五十岁以下的读者恐怕很少人了解这位诗人及他的诗作了。然而,老一辈的读者将会告诉你:毕奂午的《掘金记》与何其芳的《画梦录》,当年都收在巴金所主编的“文学丛刊”里,都是蜚声文坛的佳作;《雨夕》也由巴金编辑,收在他主编的“文季丛书”中,当年也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6.
戴良别集版本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良别集一名《九灵山房集》,一名《九灵山房遗稿》。《九灵山房集》今存单行本有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三十七年重刻本等,丛刊本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金华丛书》本等。《九灵山房遗稿》单行本有清同治十二年重刻本,丛刊本有《金华丛书》本等。戴良别集诸多版本其实一个来源,即明正统十年原刻本,其余各本皆由此出。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现在一般的读者,大都知道胡思敬所校刊的《豫章丛书》,而不知道陶福履所校刊的《豫章丛书》,即使在杨家骆所编印的《丛书大辞典》中也只著录了胡氏的子目,并在后面附带说了一句:“各丛书书目所录之《豫章丛书》,皆陶氏所刊之二十二种本。”由此可知,他认为胡氏的《豫章丛书》,是可以包括陶氏的,甚至把二者误为一书,著录胡氏的子目,是比以前各种丛书书目的子目要多,因此,便将陶氏的子目删去而不录了。殊不知陶氏和  相似文献   

8.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9.
由明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及《补遗》中有为数甚多的历史词语,这些词语现代人已不太能理解,而常用大型工具书及历史类专科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等也未能将其完全搜罗进去,或虽有收录但释义有误,或对其所处时代的把握不够准确。通过对“把目”、“部堂”、“对品”、“宫秩”等词语的考释,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提高《万历野获编》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义项下引书证是《敦煌曲子词·女人百...  相似文献   

11.
古代侯王谦称质疑文术发从老子至今,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孤”、“寡”、“不谷”为古代侯王的谦称。现代大型工具书《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都毫不怀疑地予以首肯。而实际上,“博大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子或侯王竟然以“寡德之人”...  相似文献   

12.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 《王梵志诗校辑》第○七四首有句为“地下须夫急,逢头取次捉。一家抽一个,勘数犹未足。科出排门夫,不许私遮却。”“排门夫”一词,《辞海》、《辞源》未收,《校辑》也无注释,仅作为难词编在所附《王梵志诗语辞索引》中。按,“排门夫”是由“排门”一词再复合“夫”字而成的唐宋时俗语,意为挨家挨户闯门捉兵。“排门”词,《辞源》及《辞海》未收,它的时代较早。南朝梁何逊《七召》:“于是整容投刺,屣履排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丛书》第二次顾问、编委扩大会议,于1993年10月20日至22日在淄博市淄川区故园宾馆举行。《丛书》顾问刘蔚华、徐北文、赵蔚芝;《丛书》编委会主任李新泰、钱海骅;副主任李金海、孙树木、陈学振、王志民、张光兴、孙言诚;编委会成员孙开泰、郑杰文、陈书仪、王德敏、宣兆琦出席了会议。《丛书》“文献集成”、“资料汇编”各卷主编或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有关专家及淄川区、临淄区的有关领导应邀参加了会议。会前和会议期间《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冯梦令、关玛莉看望了与会代表。未能到会的《丛书》顾问郭化若为会议题了词:“在新发展基础上,奋发前进。”  相似文献   

15.
新版的《辞海》和《辞源》,在当前来说,可谓是我国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两部辞书了,但其个别条目的释文似乎仍欠斟酌,“执鞭”条便是一例。 这两部辞书,在“执鞭”条下,同引《论语·述而》“寓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作为书证,释义也大同小异:《辞海》释作“为人驾驭车马,意谓给他人服役”;《辞源》释作“持鞭驾车”。乍看起来似乎无甚不妥,但若仔细加以分析,便会发现其释义  相似文献   

16.
“事略”一词,《辞源》解:“文体之一种,以记人或事。宋王偁有《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记北宋九朝事迹。明归有光《震川集》二五有《先妣事略》,记其母之生平。”《辞海》解:“传记文的一种。记述人物事迹的大略。多用于已死的亲属或戚友,如明归有光所作《先妣事略》等。也有记述若干人物事迹的大略而辑成一书的,如清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新编《汉语大词典》亦略同。  相似文献   

17.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18.
1.“掩口胡卢而笑”。“胡卢”,课本注为“笑的样子”,他本或注为:“把嘴撮得葫芦口那样小不敢笑出声来的样子”。均费解。关键是对“而”的理解,王力认为:“‘而’字的基本职能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见《汉语史稿介词和连词的发展》)作为状谓之间联结词“而”前的状语,不仅可以表形,也可以拟声。如《书经·益稷》:“启呱呱而泣。”《项脊轩志》:“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胡卢”当为象声词,拟忍俊不禁之声。《辞海》训为“喉间的笑声,”十分正确。《孔从子·抗志》:“卫君乃胡卢大笑。”其中“胡卢”即拟笑声。  相似文献   

19.
“身毒”是古代对今印度国名的音译。由于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词汇扩散,该词的音值拟测众说纷纭,即使《辞海》《辞源》等权威辞书,对这一词的注音也不尽相同。文章通过历史语言的比较分析,寻找各种拟音之间的联系线索,从而试图接近“身毒”的实际音值。  相似文献   

20.
“国是”一词,今人多谓“是”假借作“事”,其误由来巳久.成书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首列“是通事”义项,称“见《新序·杂事二》”,从此以讹传讹,竟至新版《辞海》《辞源》失于复审,或迳释“国是”为“国事”,或在释“国是”为“国家大计”后补云“犹言国事”,《中华大词典》亦加了个“国家大事”的含糊尾巴。 “是”字本义依《说文》为“直”,为“正”;正、直可供取法——《韩非子·忠孝》即有“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故引申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邢疏:“言不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