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与黑》与《高老头》分别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反映的都是一八一四年至一八三0年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红与黑》的副题是一八三0年纪实,而作品的实际创作时间是一八二八年至一八二九年间,《高老头》则是以一八一九年底到一八二0年初的巴黎为背  相似文献   

2.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卢昂一个医生家庭,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退学。1845年父亲谢世,此后福楼拜迁至卢昂近郊,潜乙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去世。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品,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它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同视为法国的三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在“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相似文献   

3.
于连,人所共知,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名著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七哥,何许人也,中国当代女作家方方的《风景》里的中心人物。《风景》名气虽比不上《红与黑》,但七哥这个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力和复杂心态,刻画发人深思的人物命运,暴露社会的病态风景,也算是方方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了。纵观于连和七哥的两种经历,我觉得他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缩影,因此本文斗胆把七哥这个小人物和大名鼎鼎的于连相提并论。于连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小城维立叶尔资产阶级社会,省城贝尚松教士社会,首都巴黎贵族社会,最后上断头台,可以说领教了他的时代;七哥从底层小市民历难、农村苦练、大学觉醒,到爬上团省委的位置,活现当代中国的世态画面。不管于连终于上了断头台,还是七哥终于做了团省委,总让人感到心里不好受,但他们  相似文献   

4.
"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当人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往往出现一种幻象及错觉,形成一种十分离奇的梦境.作梦,几乎人皆有之,在人类的生活现象中是极普通的事实.可是当这种现象落入了作家尤其是那些天才的作家笔下,竟会撰写出丰采多姿、光怪陆离的文学作品来.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通过梦境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多少杰出的生活画卷.象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司汤达尔的《红与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伯父的梦》《白夜》、列夫·托尔斯泰的《安  相似文献   

5.
在十九世纪浩如烟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里,有两位令人瞩目的悲剧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是俄国的“艺术之神”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分别在他们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里,根据真实的悲剧素材,结合自己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新旧交替对的腐朽社会所作的精僻入微的洞悉而塑造出来的。下面,我想从她们的出身、婚姻  相似文献   

6.
论小说家的智慧冯军胜小说这种似生命的存在,要获得恒久的价值,如中国的《红楼梦》、美国的《老人与海》、俄国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的《红与黑》……无疑需要小说家的创作拥有巨大的智慧。或者更简单他说,小说创作是智慧的生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解读者蜂...  相似文献   

7.
尚晖 《东岳论丛》2007,28(6):192-193
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法尼尼等女性形象追求的"激情之爱",昭示了她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对时代的不自觉地超越和背叛,由此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其中渗透着司汤达深深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守亭 《学术探索》2008,(1):111-113
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不甘平庸,努力从社会底层向上流社会攀登。他向上爬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后幡然悔悟,拒绝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于连的人生道路,深刻地演绎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刊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王中忱同志的《丁玲的名、别名、笔名辑录》一文以后,相继收到几份来信来稿,提出补正,现综述如下: 乇乇:(zhè音浙)一九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八月二日在《中央日报·红与黑》副刊第三、四号,发表散文《素描》时署名(上海潘颂德,无锡荣耀祥)。喻自己是文坛小兵。(武汉熊守海)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比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在《时序》)、《通变》、《物色》等篇中。《时序》、《通变》专论了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物色》则讨论文学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里,《时序》篇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一般被认为这既是《时序》篇的中心(或核心)思想,又是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本文将指出,刘勰在《时序》、《通变》等篇中只揭示了文质因时序、世情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观,而非指整个文学。细言之,刘勰的文学发展变化观特指质(内容、情志)文(辞…  相似文献   

12.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5,18(4):82-83
《秦地文学和秦代无文学》一文认为,《韩非子》属于秦地文学,这是不确切的。《说难》、《孤愤》是韩非子在韩国时的作品。《韩非子》中只有半篇《存韩》作于秦国。  相似文献   

13.
本刊作者     
黎跃进 1957年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编参著专业辞书、教材和著作30余种。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当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论——一种比较文化的透视》、《外国文学新论》、《外国文学争鸣评述》、《东方文学史论》、《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简明东方文学史》、《湖南20世纪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与超越》、《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相似文献   

14.
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浓厚的尊经意识和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学术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从隋唐“续经”到来熹提出《诗》入总集的构想,最终在明代后期出现了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暂时走下了经学的神坛,融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文学现象,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到凸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和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庄丹  郭丹 《兰州学刊》2013,(8):106-109,10
清前期《左传》文学评点是《左传》评点学史上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左传》文学评点有着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上的发展,即由感性的"悟"上升到理性的"法"。文章通过分析金圣叹前后期《左传》评点之不同美学特征,结合《古文观止》《左绣》《左传义法举要》等清前期《左传》评点学发展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左传》文学评点著作,揭示金圣叹《左传》评点在清前期《左传》文学评点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和以"江左名士"为代表的东晋玄学。其中,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主要包括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辨、阮籍《达庄论》中以文学笔法阐释《庄子》、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以及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虽然此期的庄学著述基本上还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阐释为主体,其文学阐释尚属次要的、连带的和有限的,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上却开启了《庄子》的文学性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争鸣”文章之多,反响之强烈,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恐怕是创纪录的。同样,徐棻(与胡成德合作)根据《南华堂》改编的探索川剧《田姐与庄周》也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潘金莲和田姐都曾被认为是“荡妇、祸水、淫娃”,由此联想到《红与黑》、《大雷雨》、《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它们的女主人公不也都是所谓的“荡妇”吗?那么,这些作品在描写女主人公及其偷情行为、动机、结果等方面究竟都有什么共通的模式和特点?又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它们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借来的欲望——《红与黑》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为《红与黑》的解读提供了新的契机。欲望的三角性质在于连及小说中的诸多人物身上都被斯汤达天才般的揭示出来。介体———他者在主体欲望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从他者那里借来的欲望最终决定了小说的悲剧性质。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所秉持的是一种是今文学观。是,即肯定、赞美;今,即唐代。这种文学观在《旧唐书》中是从两个向度展开的。在文学发展观上,《旧唐书》认为唐代文学自有特色和优点,应该肯定并赞美。在文学价值观上,《旧唐书》认为唐代文人之德也许不足但才气才能和名气名声更大,也应该肯定并赞美。《旧唐书》还有多元化思想倾向,以儒为主,兼容释、道。  相似文献   

20.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