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笔者从报纸新闻标题的吸引功能出发,探讨新闻标题的关注度问题,阐释读者对新闻标题的关注度的心理机制、编者制作标题时应用的关注策略。作为受众,对新闻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新闻报道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需求,关系着传播效果好坏。受众需要是新闻信息传播产生的起因,也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归宿,因此,新闻报道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都不能离开受众需要。因此,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将新鲜的、显著的、趣味的、易于接收的新闻标题传送给他们,这才是传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此言颇有见地.优秀的标题在一篇新闻中确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以有人干脆称标题制作为“点睛”的艺术.好的新闻标题是名姝之“善眸”.能令受众一见钟情;它是“向导”,能引导受众选择新闻信息;它是“网之纲”,能有助于受众阅读理解新闻内容.那么,新闻标题怎样才能打动受众的心,引起受众的兴趣,令其一旦触目即难舍难分呢?我认为可以视受众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下文,将从受众的注意、情感、需要与兴趣等几方面谈谈制作标题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4.
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新闻的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和参与感,是信息时代受众的需求,也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对历年荣获中国电视新闻消息类一等奖作品的分析,从现场短新闻的内涵、现场画面的视觉冲击、主题的提炼、新闻标题等方面进行阐述,从中感受电视现场短新闻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标题是新闻语篇的灵魂,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标题中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新闻报道不同的侧面与意义,体现媒体的立场和观点.文章结合实例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等方面对美英主流传媒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新闻标题反映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指出受众在解读外媒新闻标题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阅读新闻标题时受传双方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的视觉规律和受众心理选择规律,赋予新闻标题新的含义;标题发展史潜含着受众心理流变,制作标题时契合受众心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标题能够起到明显的引导受众和引导舆论的作用.新闻标题的发展过程,是其"导受"功能不断加强的过程.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同一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或衡量,都要重视新闻媒体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之所在。新闻标题既有标题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新闻标题与内容之间、新闻标题与导语之间、新闻标题的主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新闻标题与内容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新闻标题对导语有着依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标题的鲜活美,是新闻生命的重要标志和新闻撰稿人力求实现的目标。要达到新闻标题鲜活美的境界,就必须在遵循新闻标题,利作为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寻找其特殊规律,从新闻内涵中提炼出“画龙点晴”的标题来。或赋之以形象,让新闻标题“活动”起来。生动含蓄地揭示新闻内容,给读者留下品味的余地;或借用口谏,让新闻标题更显亲切有味来激发读者的兴趣;或使用声律,让新闻标题富有艺术魁力,以激发读者的美感情绪  相似文献   

10.
简洁、醒目是汉英新闻标题的特点,隐喻更是新闻标题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中的这一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新闻的作者往往通过隐喻将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映射,从而达到让人关注该新闻事件的目的。汉英新闻标题中多用暗喻,喻体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具体的认知操作上又有所不同。文章从动词隐喻成分的处理、隐喻要素的组成方式和汉英语言特点对隐喻运用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管理理论是特定社会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它的出现及应用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公共管理应理性地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宏观制度建构、中观组织重构和微观的公民参与三个工具理性,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价值指向是政策科学的元范畴,是理解与研究公共政策的阿基米德点。公共政策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其自身蕴藏着社会共同的善(common good)、正义(公正)和效率三重价值向度和价值指归。然而,日常的政策活动往往隐藏着一定的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作为政策价值危机的降解途径,善治、多中心公众参与和竞争性政策体制不失为降解乃至消解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廉洁化是廉洁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和推进公共服务廉洁化是有效促进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部门等公共服务主体公开、公正、廉洁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广州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推进公共服务廉洁化,不仅能够强化公共服务主体的廉洁服务意识、改善公众的腐败感知,而且对于促进社会诚信廉洁、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廉洁城市都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廉洁化工作,必须落实为民要求,弘扬务实作风,树立清廉形象,以更好地服务、促进保障廉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目标。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公共利益本身的不确定性,公共利益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公共利益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主要体现为一种不被扭曲的竞争秩序。立足司法实践,以公共利益的内涵为基点,厘清反不正当竞争法下公共利益保护的历史脉络,将公共利益的主体限定为具有竞争关系的某一领域的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内容为保护不被扭曲的竞争秩序,公共利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作为判断竞争行为正当性的标准和促进公平竞争两个方面,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双重变革,以期给予公共利益较为完善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西蒙与沃尔多之争(以下简称"西沃之争")被公认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最具启发性的思想交锋,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蒙与沃尔多围绕公共行政学学科"身份"问题、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价值观问题、思维与表达方式问题、文本的误读问题进行了立场相反的辩论。这场争论不仅促使公共行政从热衷于效率价值的追求转变为更多地民主价值关怀,积极地改变了人们对于规范价值的态度,而且形成了西方公共行政学者社群对于公共行政学学科身份危机的两种不同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公共权力边界是公共权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界限,它本质上体现了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系。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权力与市场、社会边界的调整和再造,形成科学的公共权力边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权力边界划分日趋清晰,但也仍然存在着内部边界重叠交叉、外部边界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权力效能的提升。公共权力边界受到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应当重点从政府职能定位、社会力量培育、程序正义规约、制度体系完善等方面来入手为公共权力运行设定合理边界。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但实施效果与当初预期还有相当差距,动力不足是重要表现之一.深层原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保守、法官排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成本制约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沦为空话等.因此,必须从完善实体法、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程序机制、改革环保法庭体系设置、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健全公益诉讼基本理论作为推动力,将司法实践上的松绑作为混合动力,将公众参与作为根本和持久动力,构建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动力机制,摆脱环境公益诉讼动力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仆实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强人民公仆意识,永葆人民公仆本色,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永葆公仆本色在于必须摆正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必须不断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必须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公立高校经济性行为失范现象呈上升趋势,影响到教育领域里的公平、公正、公益。公立高校经济性行为失范在我国具有法人滥权特点,这与我国以"事业单位法人"为基础的"双界性"法人制度设计缺陷有关。虽然存在着公法和私法区分上的困难,为了从长远确保我国主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质,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法制,改进现有公立高校法人制度的设计,进一步明确高校法人的公共本性,以公法为约束高等教育法律关系的主法,同时本着私法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准用于公法人的法律精神,有条件地保留高校民事主体地位及其经济行为能力,以发挥其以收补支、以盈补缺、以市场补公益的正面作用,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与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效益为主导功能的生态公益林,为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与调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需要我们优化单纯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途径,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跟踪,逐步启动国内的碳汇贸易,以适应国际森林碳汇贸易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