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统一岭南以后,环北部湾沿岸就和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发生了贸易往来,形成了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汉以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更往西延伸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同时,环北部湾沿岸与国内的中原和西南地区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由于国际国内贸易的繁荣,环北部湾沿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和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北部湾沿岸的对外贸易,也使中华…  相似文献   

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北部湾沿岸地区随之被迫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逐步开放。但近代环北部湾沿岸地区的对外开放,是在不平等条约下的对外开放,它一方面促使该地区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外来文化中心,促使该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北部湾沿岸的北海、钦州、防城、合浦、东兴等地相继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对外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北部湾沿岸作为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和中国与东南亚毗连的枢纽地带,其对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因此,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环北部湾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放弃以房地产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高效农止的基础上,发展知识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环北部湾沿岸出产的珍珠 ,质优物美 ,曾被作为贵重的装饰品和贡品使用 ,也用于商业贸易、医药和旅游等方面 ,是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土特产品。在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应十分重视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资源的保护 ,以使南珠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环北部湾沿岸有着悠久的采捞珍珠的历史,其历史上珍珠的采捞方法多种多样,围绕珍珠的采捞活动,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多神崇拜和祭祀活动.随着历史的变迁,珍珠采捞的次数、规模和产量也逐渐增加,采捞的海域不断扩大,给环北部湾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环北部湾沿岸珍珠采捞的历史,警示人们必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北海市为中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对外开放、中央关于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方针的确定以及海南建省、广东西南部地区的发展,祖国环北部湾沿岸这片过去默默无闻的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出现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己为世人所瞩目。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原来早在古代,以合浦港为中心,就是我国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有过它的辉煌。研究环北部湾沿岸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无疑是广西地方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近读《广西民族研究》连续发表的广西师范大学青年…  相似文献   

7.
环北部湾沿岸珍珠养殖历史悠久,至少在南北朝起就生产了"蚌佛".到近现代,珍珠养殖落后于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环北部湾沿岸的珍珠养殖业成为中国海水珍珠养殖业的龙头,急起直追日本的珍珠养殖业,在人工植核和养贝等方面的技术上都获得了成功.由于种种原因,珍珠养殖业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珍珠生产未能形成规模,珍珠产量不及日本的零头数字.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北部湾沿岸的南珠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缩小了与日本国珍珠生产的差距,使中国与日本并列为珍珠大国,但环北部湾沿岸海水珍珠养殖生产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以促使古老的南珠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8.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相似文献   

9.
壮族师公又称“三元教”或“梅山教”,是一种在原始“越巫”的基础上整合傩、道教、 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老民间宗教。近年来,壮族师公以其独特的内隐意蕴和 外显形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是作者为了揭开师公渡戒仪式的神秘面纱而实地考察的真实记 录。  相似文献   

10.
壮族对于土的崇拜及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泥土造人”;考古资料中的陶祖、象征男根的石铲;民间习俗中的男女青年“打泥仗”、“春祭犁圈”、祭田公地母、立土地庙祭土地公以及“人牲祭田”等仪式,都是壮族土崇拜的反映,其目的是祈求农业丰产,人丁繁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螳螂及其异名在汉语、壮语之间的输出和输入的错综复杂现象,说明壮汉两族人民在数千年来的交往中形成的文化上互相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壮族对于火的崇拜及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添灯节"、"火把节"、"跨灯梯"、"踩火筒"以及在丧葬、农耕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关火的种种禁忌,都充分体现了壮民族的火崇拜文化。壮族对火的自然崇拜,以对生殖和农耕的祈求为主要内客,以巫术为其实现手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而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更是把摩擦生火视为"人类历史的开端"。确实,火对于人类而言,其作…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4.
环北部湾经济圈具有瑰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旅游品牌的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靠着自然界的恩赐。自然界包罗万象,千变千化,人间也祸福无常。何以如此之然?人们由于缺乏对大自然的了解,思想上总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万能的神灵,在支配人类的生老病死以及生产劳动等日常活动。而人因为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差,希冀得到万能的神灵帮助,于是借用占卜为手段,企图通过占卜来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卜而能知,了解神的旨意,以决定自己的举止。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占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5,16(1):109-112
本文认为,古代西北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原宗法文化的传播及其为西北古代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是个由近及远的渐进过程,宗法文化的同步起源及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8.
在接到《青海考古五十年文集》这部书稿前,我只听说了一点大通县孙家寨的彩陶和乐都柳湾的墓葬,对于青海的考古文化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也许我说的不太合适,我以为考古学者是不为人们注意的一群。尽管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希腊的雅典娜神庙、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些穿越了时间隧道的宏伟建筑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漫长岁月中的风霜雪雨黯淡了它们曾经光华四射的容颜,却赋予它们沧桑尽显的凝重和神秘感!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作为一个象征,它们当之无愧,毕竟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化曾经辉煌一时,照亮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陇山两侧古代青铜文化如辛店文化、先周文化、商文化等作了研究,并指出它们与古代西北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情况, 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