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样文化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代的文化交流更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是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的出现而呈现的.全球化使得世界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密切和更加频繁地发生着交流和碰撞.文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也更为突出,信仰、风俗、道德、观念等都无一不受其影响.面对多样文化的共存,其冲突也不断加剧.其内在的冲突是不同价值观和不同发展道路等层面的冲突.与此同时,不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共同问题都使得达成价值共识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要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建构平等对话和沟通机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等来构建价值共识,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价值冲突"可谓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境遇最深刻和最典型的表述,而"孝"恰恰处于冲突的中心地带和节点区域,是解读冲突状态的一个恰当的"视窗"。"孝"作为元共识的整体性式微、作为"重叠共识"的非均衡性发展,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双重演化,充分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冲突的复杂性、深刻性。面对复杂的冲突局面,任何单一、生硬的"价值规范"都是徒劳。我们需要构建包括元共识(态度性共识)、主导性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愿景共识(中国梦)在内的整体性共识格局,从而实现对冲突的调适,达致合理多元主义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主体是理解价值概念和价值冲突的关键。价值主体由三要素组成,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本文修正马斯洛的人类个人需要的五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有三个维度(生理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和三个圈层(生存的需要、福利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了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基本的善”的概念,建立了人类需要和人类价值的圈层结构的状态空间模型。运用价值主体的概念来考察价值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四种价值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这四种价值冲突是:(1)个人内部的价值冲突;(2)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3)社会系统之间的价值冲突;(4)道德原则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以来,尽管全球治理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现象,但全球治理之共识价值的贫乏,却导致全球治理呈现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和距离。这对于全球治理的健全推进是不利的。因此,寻求全球治理的正当价值基础,就成为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的精神建构任务。基于西方与非西方的价值分歧和文明冲突,建构全球治理的共识性价值,其前提是走出追究价值发生学意义的狭隘境地,其特点是兼取、综合西方与非西方不同传统价值体系的底线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政府间区域协作的价值共识基本原则主要是互惠共赢和平等互信。中国政府间区域共识价值协作的形成来源于中央政府的强制性引导、国际趋势的有力推动和国内区域结构的变迁需求。目前制度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合作的组织形式相对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的合作战略规划,导致长三角政府间区域共识价值协作机制还需要从基础做起,即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组织体系内的超行政区的协调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原则在多元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体现的价值 ,可以总结出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是化解异质文化间冲突的良策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政治在价值取向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存在背离和冲突。这种背离和冲突是科技与政治间价值张力的凸显。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技与政治对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背离;政治对科技价值的扭曲;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科技对政治价值的消解及僭越。我们必须保持科技与政治间适当的价值张力,努力消除不利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物流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多元、多维、多层次的体系,物流立法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其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价值取向的冲突、经济效益与公平竞争价值取向的冲突和人本价值取向在物流立法中的缺失与偏离等三方面。解决以上冲突要贯彻价值位阶原则、平衡原则和效益最优原则,并从立法内部和立法外部两个方面构建消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价值尺度     
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 ,在我国已成为共识。主体需要并非总是合理 ,以此为价值尺度 ,会导致作出荒谬的结论。生存和发展的效益尺度应是科学的价值尺度 ,它是社会共同尺度 ,体现了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它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尺度 ,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话语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冲突,各自的论证及其争论可以理解为价值哲学的方法论尝试。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下,探析环境问题中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排序的原则、方法与限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需努力澄清不同立场的价值序列及其基本冲突格局,指出权利是价值排序的约束条件;强调生产性价值需要被认真对待,需反思将生产性价值与其他价值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借助生产性价值的桥梁作用,能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践入诸善并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自然价值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自然价值论”如果撇开人类生存发展其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及其统一,就可能无法有效表征其时代结构特征与现实实践品格。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恰恰彰显自然物特别是生命体所具有的主动适应与能动创造,并朝着复杂多样化和丰富精致化方向协同进化趋势。自觉维护并积极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优美和谐、完整稳定和动态平衡,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增长和消费范式规范在其有序运作和自我恢复、有机清除和自我净化以及有效承载和自我循环的范围内,是具有评价能力的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义务。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维度来看,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但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从生成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它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它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文章用唯物史观解释了中西方文明如何在实践中生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价值,以作为各个文明内部形成共识的价值标准。由此提出世界各民族在其相互交往的实践中,将会逐步生成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价值形态,以作为相互之间的交往法则的价值标准。这种普世价值现在仍然处于形成过程中。西方国家把其特殊历史形成的特殊价值体系作为普世价值强加于全世界,只能引起世界的价值分裂与冲突。而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将会在实践中促进相对普世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文化发展中,处理好文化的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普遍价值作为人类文化的理想维度,维护着人类整体的发展与进步,而民族文化个性是世界文化生动性的核心要素。在文化重建中,应立足于理性与价值的二重视野,实现文化普遍价值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形成了价值多元。其结果具有双重效应,积极效应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消极效应造成价值共识的难题。价值共识既和价值认同有所区别,更和普世价值、核心价值相去甚远。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价值共识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其关键着力点在于培育主体价值共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个体自我的主体性”和“坚定理性主义”原则的现代性,在生命的每一个范围和层次都为人预备了全新的结构,同时也以消解价值标准、遮蔽价值理性以及断裂价值秩序的方式制造了价值世界的困境,引发出现代人深重的生存危机。反思现代性及其导致的社会文化生活系统的冲突与分裂,在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价值共契中,寻求既作为历史承诺、更作为现实生活“选择”与“安排”的价值标准,是彰显以绝对价值为核心的意义世界的独特地位,建构价值世界和谐秩序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价值原则是现代自由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人类活动以其价值导向性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价值原则真正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自由与自主;但是价值原则的理想性维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它又与乌托邦历史设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论断,它不仅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效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而且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的需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共存的价值。而要真正实现和谐文化理念对世界文化秩序构建的指导性作用,其正确选择就是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角逐,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中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9.
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 ,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德性作为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 ,对于引导知识的合理应用、法律的公正实施和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 ,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德性特征的分析中 ,可引出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为判定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凡事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认识观;二是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三是坚持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