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事业改革进程中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是三个常被提及和混用的概念,但其表述是否科学值得探讨.社会事业具有一定产业性,但不能称要将其产业化.市场化也有范围和程度限制,在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中,市场并不是唯一的运营方式,还应包括计划方式以及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方式.所以,社会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的表述是不科学的.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可以多元化,即使是纯公益性社会事业也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和个人力量,所以"社会化"的表述是科学的.在社会事业改革进程中,发挥社会事业的产业性、引入市场法则和利用多元化力量发展社会事业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事业具有产业性、引入市场法则是实现社会化的基础;引入市场机制是发挥社会事业产业性的条件;发挥社会事业的产业性有利于推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在制订事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时,必须将三者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自觉"的内涵所持有的三种典型观点———"认知"论、"基因"论、"反思"论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方面问题———挫伤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其真谛应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3.
马拉松赛事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消费品,其供给过程归属城市特殊事件,其供给质量辐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公共治理镜像。马拉松赛事供给质量治理是多维利益博弈、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马拉松赛事供给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其供给质量受“个域”共同体限制,存在外在合乎规定性质量评定问题、放射式质量治理权力问题以及反应式逆向质量决策问题等。马拉松赛事供给质量治理应推进治理的公共善意,实现供给质量治理的“公共理性”,达成供给质量善治的“公共的善”;同时,应构建共担共治共享共赢机制,建立治理共同体,明晰治理关系,调控治理全过程,以助推马拉松赛事公共领域发展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和谐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高等教育均衡在时空上的一种表现,它要求高等教育在区域内的空间布局合理,区域高等教育科类、层次、形式等内部要素处于协调发展状态,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这是基于平等的理念,承认合理差距,遵循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矛盾并积极引导正向的矛盾运动,其终极目标是追求"和谐",是一种"扬峰隆谷"而非"削峰填谷"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关切,以此对国家治理的深化认识和实践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极为鲜明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在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贯彻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国家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合乎人的发展要求,最终目标和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法治"在"国家法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法治"之外可能存在的另一种运动样式和发展路径。消极意义上的区域法治并不具有真正独立于"国家法治"的性质,而是一个从属于国家法治的概念。积极意义上的区域法治概念认为,法治的最重要的施动者并不是国家,而是以社会形态组织起来的个人或者说社会,要求发挥个体或者说市民社会在法治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超越政治国家的区域共识,通过区域社会共同体的法治实践自下而上地形塑国家法治。区别于以体现国家意志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为主要驱动力的"国家法治"的发展路径,在"区域法治"的发展中,公民以其文化力量支配下的守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一种新的法治发展样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衡量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标准,其价值取向是人的精准管理与服务,手段是精细化治理.基于价值取向衍生下的精准维系秩序,精准保障权利和精准改善民生三大目标的实现逻辑,通过指标的初步设计、经验性筛选和鉴别力筛选,可构建包括社会保障治理、社会安全治理、公共服务治理和社会参与治理四个一级指数在内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29个省域为样本,基于TOPSIS、GRA和PCA三种单一评价方法的结果,运用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模糊Borda法四种方法进行组合评价,据此划分为三个区域等级.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治理绩效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间差异明显,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部较高,西部次之,中部较低"的特征,因此,应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重塑精细化治理思维、科学把握社会治理绩效特征、精确划分区域等级,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转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8.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当代在谋划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表明了传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存在特定的生态学阈限,唯有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当代理念并重新进行人与自然的生态整合,才能以更加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和谐社会构建、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本质能力、独特个性与社会关系的完全占有。计划经济所主导的同一性正义及市场经济所主导的差异性正义,都不能激发社会发展的全部力量并将其整合为一种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正义和谐发展的社会基础,进而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的永续发展。为此,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本方式与动力机制,以便为科学化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内在悖论找到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论正义原则     
正义的核心含义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正义原则合乎自然道德法规和社会实证法规两种规范 ,它是一种秩序原则、行为原则、分配原则和评价原则 ,它还涉及到代际正义和国际正义问题。它要求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合乎正义地待人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作贡献 ,要求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正义原则践行的环境。正义原则的践行是一个机会平等原则、规则公平原则、分配公正原则等具体规则实行的过程 ,其践行的现状同其理想态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每位社会成员和政府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的努力逐步实现正义原则 ,使每位成员都能相近程度地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用语言分析方法澄清价值概念就是区分并明确它的涵义和指称。价值概念的涵义是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所理解的意义,指称是用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在日常语言中"价值"一词的主要用法是评价事物,用它评价的事物有三种类型,相应地有三种涵义:在评价为人所使用的事物时其涵义是"有用",在评价为人所追求的事物时其涵义是"美好",在评价人及其相关事物时其涵义是"重要"。这三种涵义分别对应三种性质:有用性、善性和重要性,可是这三种性质都不是事物的实际性质。由此得出结论,"价值"没有指称,不指向实在的事物和性质。因为价值概念有涵义却没有指称,所以不能通过指明所指物的方式界定概念,而只能从它作为评价用语的角度揭示它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政治观.生态政治学认为,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而言,政治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它与各个方面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当前,科学发展观正指导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立足生态基础,把握生态规律,构建生态型政府,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虽然"生态型政府"这一提法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但生态型政府的职能是多方面的,把生态型政府的职能仅仅理解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不够的.生态型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统筹,即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趋势,应倡导“回到激发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评价初心”“回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关切”,以及“重建地方高校对区域发展社会贡献指标的评价导向”等。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责,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知识源和人才源,地位日渐突出,并且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和使命,在科技创新目标与评价重点等方面的侧重点应各有不同。为探究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邀请来自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管理评价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和问卷咨询,在此基础上,坚持创新导向、质量导向和贡献导向,建立分层分类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从科技创新队伍、科技创新支撑条件、科技创新成果、社会贡献与影响、人才培养等5个维度,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三级评估指标。提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类评价的要点,即地方研究型高校应着重测评“科技引领力”“科研贡献力”“科技创新成果”指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侧重“经济贡献力”“人才培养”指标;地方技能型高校则应偏重“人才培养”指标。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加强体育锻炼不仅是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群众体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续推进的事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遵循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承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特性;始终遵循着以"人民立场"为基本尺度、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为基本规律和以"全民健康"作为现实诉求的价值标准;始终遵循着以多元协同、区域协调、资源优化的价值实践.这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契约"就是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形成的"共同的意志",即"合意"。契约"共同意志"作用方向的非固定性和非对向性使得契约与"合同"相区分。契约与人类共始终。契约缺席而形成的社会"自然状态"与个体"自然状态"实际上是"战争状态",个体与整体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伦理状况堪忧。契约通过自身蕴涵的自由、平等、公平等价值使个体和社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德性生活,社会整体伦理境界的提高将充满希望,实现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有机统一也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以德树人、教学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行为规范管理与大学生健康发展密切联系,其已成高校的主要工作。2018年9月,出生于人工智能时代的"00后"走进大学校园,他们有着区别于"80后、90后"的特征,高校应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成因,通过对"00后"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提供多层次展示平台、运用网络挖掘"00后"大学生需求、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观引导等途径,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萨特提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概念,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萨特是在对人的自由、行动、责任、价值的理解中来定义存在主义的.一方面,他将人的气质、性格等等可能影响意志而不受意志控制的内在因素都排除在道德评价之外;另一方面又以人的意志绝对自由而拒绝承认任何外在因素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这使他既在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进退失据,也没有为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萨特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层次的悖论与困境,其价值仅仅在于对道德实践主体的彰显,但从根底上缺乏对具体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根据历史来考虑问题。政治意识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又必然标志着我们的经验。经验本身逼使我们对于军事和法律、城市和政体的变化无常的命运,以及战争与革命、兴盛与衰落的交替,予以重视与意义。近代乐观主义的历史哲学,特别在法国,是在反抗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历史悲观主义中形成的。它相信进步、理智、科学和人的自我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灾难的乐观主义,它并不把人道的、公平的社会的成立,寄托在教育与科学之上,却把冷酷无情的阶级斗争,当作推进历史不可缺少的动力。这个学说却也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历史演进的总方向,因而也就是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知识在工业上的应用决定这个方向。二十世纪的事实过程驳斥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历史幻想。马克思综合了两种历史解释:阶级斗争与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随着生产力发展突然到来。然而这个生产力在美国资本主义范围中继续发展,而社会主义革命却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前就爆发了。因而,革命跟随资本主义成熟之后的学说,涓滴不剩了。想象一个一切愿望都能同时满足的社会状态是错误的;同样,树立一种理性的观念,即秩序井然、公平正直的共同体的想法是合理的。这样一个社会,在那儿,贤者能无所憾,人各按理智生活。愿意历史有一个趋向,乃是促使人控制自己的天性,使共同生活的秩序合乎理性。  相似文献   

20.
"人才安全"是缘于人才问题造成的危及组织利益的组织安全问题,是国家、地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事业进步合理匹配、协调增长且免于危险的客观状态。人才安全具有根本性、功利性、周期性、战略性等一般性特征,在国家综合安全中处于核心地位。应强化人才安全意识,提高人才安全保障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