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基本特征的近代启蒙思想构成对传统的基督教的人学观念的重大挑战。基督教神学家企图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回应 :1 .扩大主体意识的范围 ;2 .重新解释主体意识的结构 ;3.视主体的发展为一个辩证的过程 ;4 .强调信仰在主体实践中的作用。大多数当代基督教的神学家不否认人的主体的自主性 ,但批判近代哲学家的主体性观念过于狭隘 ,强调人的自主性需要有一个更深刻的基础 ,而这基础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范畴,它涵盖了关于人的产生、生存发展机制和人的理想状态的规定和理解。人本于天地阴阳精气之“和”;人的存在发展有赖于天地之“和”之奉;人的生命存在的理论状态是“和”。“和”的实质是社会人生的理想境界;从人学的视角对“和”作了审视,并分别就人的存在、发展和理想追求进行了概括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马克思技术观蕴含着完整而严密的人学逻辑,即现实的人、实践人学和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并深入阐释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技术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统一,技术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统一。马克思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人学现实关怀,即以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促进人的解放,彰显技术关于人的自由价值的现实追求,并以技术审美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学的神性书写,中国基督教文学始终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性追问和个体生命的形而上体验作为话语言说的重要内容。它在人与神的对话之中,发出了对性爱、死亡、自然的永恒之问。这对于中国文学的人学表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弥尔顿看来,“诱惑”可能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弥尔顿首先在其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明确地诠释了这一悖论性的“诱惑观”,又在诗歌三部曲中予以艺术的呈现.《失乐园》里撒旦的诱惑开始了人类的苦难历史,但亚当夏娃“幸运的堕落”又开启了人类对“内在精神”的英雄追寻旅程.《复乐园》里的耶稣再现了亚当受诱惑的过程,却通过坚决抵御撒旦的诱惑而复得亚当失去的乐园,为人类提供抵御诱惑的原型.《斗士参孙》里大利拉的诱惑是参孙堕落的直接原因,却最终成为是参孙再生的催生剂和原动力.从堕落中再生的参孙最深刻地诠释了弥尔顿“诱惑观”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周作人“爱之福音”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文学不仅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虽然近代以来文学逐渐脱离宗教,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督教强调“爱”,周作人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也是“爱”与“同情”,而怨恨与文学的本质根本冲突。尽管周作人的主张与强调“反抗”、“复仇”的主流文学话语极不合拍,但他所强调的善待弱者,关爱生命,警惕任何把人当作工具的观念和一切怨恨、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现代公民,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周作人“爱之福音”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周作人认为,文学不仅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虽然近代以来文学逐渐脱离宗教,但它们之间仍有很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更为密切。基督教强调“爱”,周作人认为文学的终极价值也是“爱”与“同情”,而怨恨与文学的本质根本冲突。尽管周作人的主张与强调“反抗”、“复仇”的主流文学话语极不合拍,但他所强调的善待弱者,关爱生命,警惕任何把人当作工具的观念和一切怨恨、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做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现代公民,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以其反基督教文化为其基本思想倾向和特征的,但基督教文化传统并未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消失或引退,它反倒作为一种沉重的背景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时地回荡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内心深处,最后又必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从基督教的面向上帝很容易走向现代主义文学的面对内心,因为二十世纪的西方人在失去了上帝之后,更容易关注、聆听和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是异化,但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却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反倒同基督教思想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以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左拉小说的"人学"观进行理论探讨.对左拉"人学"观的形成、发展、影响给予必要的解释,并对文学界存在的不同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0.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11.
《贝奥武甫》是一部由基督教僧侣在保留原本的古日耳曼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加入宗教因素的史诗,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深刻地表明了贝奥武甫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相似文献   

12.
中古西欧基督教的“经学传统”,发端于罗马帝国后期“拉丁教父”对《圣经》的翻译与阐发。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惟经是从”的学术活动与罗马教廷的文化专制政策,使这一传统日益封闭与僵化,并步入学阀化与官方化的学术轨道。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社会的新变动与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冲击,这一传统逐渐丧失了对学术文化的神圣支配地位,代之而起的则是人文主义“圣经学”的勃兴。人文主义者否定教廷钦定的《圣经》拉丁文本的权威性与经院哲学家主观臆断的学风,不仅力图使《圣经》版本的民族语言化与《圣经》传播的平民化,而且致力于发掘《圣经》的历史内涵与伦理精神,并以《圣经》为最高的信仰权威,这样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罗马教会正统神学的理论基石,否定了教廷权威及其礼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变革,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了宗教改革思潮的萌发,促进了西欧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位的文化类型 ,强调人的伦理意义 ,但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又有着显著的差别。建立在古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善的理论悬设、伦理政治的主导性、经验化的理性、观念的凝滞性。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重构必须遵循科学理性化、主体创造性、终极超越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理性主义主导的疆场,科学之道理的存在是一种言明性的存在。而人文道理是非言明性的一种隐喻存在,贯彻着主客融合的非理性主义路径。语言学上的隐喻只是完成着人文道理的隐喻言说,而人文道理隐喻存在在根本上则是一种文化学的隐喻。在技术理性所宰制下的现代文明中,人文道理的隐喻存在是人类追寻文化和谐与精神本源的归途。谋求现代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充分尊重人文道理的隐喻存在,恰当地运用人文道理的隐喻言说和表达,复兴人文文化的隐喻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分析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等三个层面 ,指出现代西方哲学集中体现了价值论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西方人本主义传统的扬弃和变革 ,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过程中 ,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被创立的。本文肯定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其理论的导向原则和价值判断标准 ,可以而且应该在与价值论的人本主义的对话中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一部煌煌的教育文明史。历代教育家在教育教化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民族师道传统。其核心部分在真诚、笃实、美善三个方面 ,这一传统直到今天 ,仍有继承、发扬和光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走出中世纪”与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人文传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走出中世纪”是西方近代人文传统形成的开始,宗教改革给予了中世纪神学以致命的一击,开辟了启蒙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1,21(4):25-29
中国传统史著编纂坚持资治、创新、求真三项基本原则。资治原则要求编纂史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传统史著编纂的灵魂。创新原则要求编纂史著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造新的编纂形式,更新编纂内容,提供新的历史现点,是传统史著编纂的生命。求真原则要求编纂史著必须广泛搜集和精审考证资料,如实地揭示人类活动的基本轨迹,追求真理,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为资治和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是传统史著编纂的骨骼。三项基本原则推动了传统史著的编纂工作,保证了史著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刘金冬强调了新诗与传统的联系,指出新诗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新诗的发展已构成了自己的传统,即新诗的诗形与诗质就是中国新诗自己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戏剧、书法及语言等各种文化现象的文化通的性: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详述了英语的形合传统对比下的汉语意合传统,并分析了这两种传统各自的优缺点,进而阐述了英汉语形合、意合特征指导下的翻译原则,最后还介绍了西风东渐给汉语意合特征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