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描述了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活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农事指耕耘、播种、管理、收获和贮藏等事宜.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农事是立国之本,祭祀为治国要政,农事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王宝利 《云梦学刊》2006,27(2):42-45
《楚辞章句》是汉代重要的训诂著作之一,汉代是声训发达的时期,从声训用语、字形关系、语音学关系、语义学关系及其作用等方面探讨《楚辞章句》的声训用例,有助于深化对声训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诗经>学在两千余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既有积极、正确的一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这一传统是现代学者所必须面对的既定现实,要认真继承其优秀的成分,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不断超越旧传统的支配,以科学的精神创造新传统.  相似文献   

5.
在《诗经》中,比喻和借代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其作用十分重要而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论述了比喻、借代在创造新词,提高《诗经》的表达效果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无论祭祀自然神灵还是祭祀先祖先宗,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诗经》中的祭祀诗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祭品多数以食物为主,包括牛羊牲畜和谷物鱼类;而代表南方文化的《楚辞》则多以祭祀自然神灵为主,祭品选择除了体现出南方地域特点之外,还反映出入类的进步与发展.祭品不仅种类繁多复杂,而且珍贵独特,多以美酒、香草和玉帛为主.  相似文献   

7.
李静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37-140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朱淑真对<诗经>的接受具体表现为:对<诗经>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叛逆个性的继承;对<诗经>中写实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及大量叠字、双声叠韵词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诗经》没有"民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志强 《中州学刊》2005,10(6):195-201
<诗经>中有许多"民歌"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但这种观点不符合<诗经>中全部作品的实际.现存<诗经>中没有"民歌",其中绝大部分诗作是周王朝各类贵族的"宴语";周王朝各级贵族中的文化人是<诗经>作者的真正主体.对<诗经>中体现出的浓郁的"人民性",完全应该抛开"民歌论"的解读思路,并能够从更科学的视角来作出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9.
刘雅杰 《中州学刊》2005,(3):209-211
<诗经>中的水往往不是作为单独的意象出现,而是与其他事物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型意象.<诗经>中复合型水意象呈现出多种形态,与水结合在一起的物象有舟船、薪草、游鱼等.这类意象具有复杂的内涵,所寄寓的感情或喜或忧,有乐有哀.透视<诗经>中复合型水意象,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把握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诗经》和"楚辞"作为先秦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集成,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了那个时代因人文地理和历史演进不同阶段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宗教信仰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分野;思想取向上务实入世与玄想超越的异途;思维方式上理性思维与巫术思维的区隔;审美意识上和谐含蓄与奇崛铺张的迥异等。  相似文献   

11.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7,28(1):59-63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自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育才之忧患,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怨,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忧国忧民”。《诗经》与《楚辞》忧患意识的本质相似,而其内涵与形态则有差异。《诗经》表现为:人称多样,无主名,集体性,句短情促,多用复句与赋比兴手法,个人、家庭、社会忧患层面丰富,多呈平民化色彩;《楚辞》表现为:诗人直抒胸臆,有主名,独立性,句长情婉,多用香草美人比兴象征手法,集中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属贵族阶层身份。《诗经》、《楚辞》共同奠树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里程碑,对后世影响甚大。在21世纪,我们应当继承忧患意识优良传统,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世界和平等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楚辞》、《诗经》双宾式及其同义句式的用例比分别为8:17、62:16。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是《楚辞》双宾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诗歌整齐美"、"诗体体例"是其同义句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篇章因素"四言体"诗歌体例在《诗经》双宾语结构中起强势作用,在符合节律的条件下,主观情态因素"语义焦点"才在其双宾式中起作用。这种语用差异是由二者的文体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11,32(4):35-42
楚辞《九歌》本是源于沅湘之间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与祭神祀曲的歌乐特质,影响及于汉唐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编集了从陶唐到五代乐府诗一百卷,共分十二类,其中保留楚声、楚调的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十类。考察这十类乐府诗的形式、曲调、篇名、题材可以发现,汉唐五代乐府诗与楚辞楚声存在密切的关联,楚辞楚声是汉唐五代乐府诗的重要资源,汉唐五代乐府诗是对楚辞楚声的接受与转化。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三礼等典籍,结合文本,我们对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考辨。周代以来,在宗庙与祭祀上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周代还有四祀形式。这在诗经中表现得清楚明显,人们常将两个系统混一,因此引起争论。《楚辞》以灵均代言,《离骚》就是祭祀诗,“皇考”指父亲。  相似文献   

16.
论《诗经》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竞芳 《殷都学刊》2004,(1):105-106,109
列举《诗经》中多篇诗歌和多个例子 ,说明其语言特点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修祥 《云梦学刊》2003,24(5):9-13
汉诗大抵包括楚歌、乐府、文人五言诗。楚歌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实无区别;乐府中的部分作品变化楚辞而创为三言体;文人五言诗“风神或近楚《骚》”。艺术情调上,楚歌本身就具有哀怨悲凉的情调,而屈、宋又把这种悲凉之音加之以更为深沉的内涵,形成“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汉代下层文人的人生悲剧命运,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认同楚辞的创作倾向。从而使这种情调在汉代的楚歌、乐府与文人五言诗中再度复现。  相似文献   

18.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7,28(2):44-47
楚辞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大量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楚辞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折射出楚民族的文化气质与民族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民族文化个性与理性兼融的精神气质、人神合一的文化特色、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楚辞本体研究方面,周建忠知难而进,重拳出击,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合运用双向互证、多重比较、追源溯流、以意逆志、宏微并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容自若地由一个论题转入另一个论题,破旧立新,辨异析同,洞幽察微,解疑释惑,品文论艺,从而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扎实细腻的探究,在当代楚辞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