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题目】 中国的书法不仅看重墨,更看重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中国的国画也是这样,讲究画面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留白,留空白,这空白或是湛蓝的天。或是碧绿的水,大千世界的七彩都在这“白”中。其实,岂止书法、国画,京剧、围棋、文学……无不如此,人生亦如此:  相似文献   

2.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白画”的名称,实际上这是从理论角度认识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中国画除笔、墨、色彩之外在画面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空白,在中国画中称这些空白为“留白”。可以看出,绘画的空白早已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的组织结构中了,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精心安排留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国画中对空白部分的留取。中国画利用“留白”来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同样,现代平面设计也可以利用“留白”的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色彩留白”及“构图留白”两种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获得更好的版面视觉效果。同时,“留白”中的传统艺术精神,还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通过将“留白”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对于创作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空白”,原是绘画艺术中的说法:“空白也是画”,讲究在画幅上留出空白。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去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王云岩 《社区》2014,(32):20-20
书法作品在章法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总能看到作品中有形断而意连的留自,也正是因为这些留白,才使得整幅书法作品虚实相生、灵巧飞动、神韵天成。如果说书法作品中的留白是书法章法布局中的一种技巧或安排,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懂得“留自”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8.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沈启鹏中国画艺术实践广涉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尤以当代人物画为主选目标。有彰显重大事件的史诗般的寄颂画,有抒情言志与审美游戏的寓意画,有反映不同地域风情民俗与文化特色的风情画。沈启鹏的“范式”求变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元素中谋求融合,以取西中用的艺术策略对中国画传统“程式”进行谨慎有度的求变转换,旨在创造视觉新图式。沈启鹏当代中国画“范式”求变的实践努力有三个渐进发展的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势是要求艺术家走“红”与“专”的道路,坚持“反映”、“再现”社会生活,反映和再现成为艺术创作的…  相似文献   

10.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符合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张与驰、动与静相结合的审美原则。试想 ,一幅字画 ,如果全部涂满 ,一点空隙不留 ,将观赏者的视觉感知塞得满满的 ,没有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了。那么“留白”就是要达到笔墨虽止而寓意无穷的意境。1 政治课教学中的“留白”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留出一段空白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思考、练习、回答、辩证等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 ,有快有慢、有张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被学界称为“谜团”的《石涛画语录》中的“资任”说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哲学、画学以及汉语语义阐释的广阔背景,对这一概念作了细致的辨析,认为这一概念懈含着受任、取任、胜任、保任和自任五个层面的内容,这几个层面具有内在理论联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石涛画不思想的个性特点,文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资任”是《石涛画语录》中仅次于“一画”的重要概念,它被置于《画语录》结尾,有收摄全篇的用意。  相似文献   

12.
开发教材‘留白”是为了利用“留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与教师、教材互动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了对文本资源进行创造与超越的机会。为完善学生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自我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提供了实现的支点。  相似文献   

13.
“空白”,作为一种符号,中国古代画论中称它为“无画处”。在中国山水画里,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形态,一种画境,是人们欣赏时“联想”与“畅神”的精神体验的空间媒介。因此,借用“空白”,表现“空灵”之境,被历代山水画家所重视。中国山水画始于晋。作为独立画科发展,以其空灵美的形态,赋予她无限魅力,尔后蔚然成风,流传  相似文献   

14.
“画中女”故事是以人类男子与画中女子产生恋爱、婚姻等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在“AT分类法”中作“400B画中女”。中国“画中女”故事自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在搜集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画中女”故事的流变,能够揭示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呈现特点,探寻古今“画中女”故事文本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方面的明显差异。“画中女”故事在本文结构与人物角色、民俗事象背后,隐附丰富的叙事与文化意涵:叙事层面,关乎性别、身份与伦理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叙事中完成关系的调和;文化层面,“画中女”角色与呼名、食饮等民俗事象映射原始思维与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旧京人之间的称呼,文雅当中透着谦和。大约都是围绕着家做文章——自己和对方都是圆心,画两个圆,交集部分是谈话内容。言及对方家人,不加“令”字不开口:“令尊”“令堂”“令嫒”“令郎”;提到自己家人,画一条水平线穿过自身,线以上焊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线以下接一个“舍”字:“舍弟”“舍妹”“舍侄”;辈分再低点,用个“小”字:“小儿”。  相似文献   

16.
空白艺术简论姚善义,林江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它表现为绘画时,不论是画人物、花卉或山水,不是将画面全部涂满,也不是堆砌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画面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观众去联想,去填补。这留出的无画处,谓之“空白”。中国画...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代”代表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历史,“知青代”则浓缩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晚生代”的异军突起,正是中国新的一代诞生的文学上的标志,其灵魂也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异质社会的烙印。学术界有勇气正视他们是“五四代”、“知青代”之后的又一“代”吗 ?  相似文献   

18.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9.
竹子的故事     
任祥 《社区》2013,(26):50-51
中国咏竹的诗最早出于《诗经》,“笤笤竹竿,以钓于淇”,显示人们自古以来就以画竹咏竹表达心声。与竹有关的故事,则属晋朝初年的“竹林七贤”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20.
"白"在汉语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释义为:空的,没有加上其他东西的,如空白,留白。留白其实也是空白,是要在一定的情形下留下空白。它不但是艺术的必须,也是艺术的灵魂。绘画、文学、音乐、电影,都有留白之美。"无物胜有物" "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给人以空间和遐思。最喜欢国画中留白的讲究,意味深长的是"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林语堂先生有本书叫《生活的艺术》,有书评家称:"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