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江玲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76,91
莎士比亚塑造了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皆大欢喜》中的试金石是剧中的丑角。作为职业小丑,其幽默风趣随处可见。同时,他与村姑奥德蕾的感情、与忧郁旅人杰奎斯和牧羊人柯林的交流,展现出其幽默风趣外的另一面。分析试金石与三者之间的对话,总结变色龙般的试金石的独特丑色,并进一步探索试金石丑角身份反映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皆大欢喜》置于表层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神话—原型理论、文本间性和社会历史背景构成的多元化语境中释读,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该剧的两极世界对峙的图式和人物的同向运动作了初步论析,研讨了其特殊的象征结构及其原型意义,并以全息论的视点追溯西方戏剧文学的历史轨迹,论述该剧在宏阔的文化历史语境中的文本间性,对其深层蕴含进行了多侧面的揭示,认为其原型意象与象征结构模式,既是神话思维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又是承袭文化信息的历史嬗变,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理想与资本原始积累残酷现实二元对立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3.
4.
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的表情和对我的态度,实在让我感到心凉,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了彼此的对立。我们进门的时候,她正立在门口做家务,见我们进来。头抬了一下,瞟了我一下,随即又继续手里的活儿。我走到她跟前。轻声招呼她:“妈——”这个字我是做了很久的努力才决定的,而且准老公张然说,嘴巴要甜一点。就叫妈。我正是按照她儿子张然的意思,可是她压根儿不理我。她连“哦”都没有给我一句。倒是声色俱厉地指责张然:“你回来干啥?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妈啊?”张然也不作解释,也没有介绍我,就闷头闷脑地走进屋去。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14.
每个人都有一种口头的习惯。当碰到不好或不喜欢的事,都会在前面加个“鬼”宇。例如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会称“什么鬼地方”,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会说“讲什么鬼话”,当然不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也会不客气地批评“什么鬼样子”。所以“鬼”还真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以下的故事也一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小说(194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小说最初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被保守的文人鄙视.但当它的流行程度和内在美感达到了足够的程度,它就要强迫自己引起知识阶级的强烈关注了.知识阶级从不识字的民众中获得了这些伟大的史诗般的传说,润饰之,修正之,某些情况下重构之,从而使之成为中国传奇中的伟大经典.这些起源于流行的经过修订的名著变成了新艺术形式、新语言和新文学的老师,靠着它们的教导,中国的上流阶层专心学习创作他们的原创小说,不全是当作一种文学娱乐,也当作一种社会讽刺,当作一种社会批判和变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