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生平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两者在鲁迅身上是统一的。显然,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能不研究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教育思想。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特点鲁迅(1881—1936),终年五十六岁。就鲁迅一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最后十年在上海作职业文学家以外,自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后到1927年秋定居上海之前的约十八年期间,一直是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主要职业的。鲁迅先生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的大致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在日本的鲁迅研究者当中,竹内好先生(1908——1977)影响是极大的。他在一九四三年写了一本专著《鲁迅》,一九四四年由日本评论社作为《东洋思想丛书》之一出版,后又改为创元文库版和未来社版多次再版发行。仅以未来社版为例,自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七年,就印刷发行了十五次。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这著作的重视。自四十年代起,他的鲁迅研究就在日本获得了“竹内鲁迅”的赞誉。这也可见其巨大影响之一端。竹内好的这部《鲁迅》被认为是“竹内好关于鲁迅研究,的一部具有总括性、开创性和代表性的著作”(见陈漱渝:《国外鲁迅研究状况》、《批评家》八六年第二期),涉及到鲁迅的传记、思想、作品以及鲁迅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打算把这部著作中《关于作品》一章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供研究鲁迅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1903——1977)在《鲁迅的印象》中曾谈到他和鲁迅的交往:“我在上海和鲁迅直接接触,是从昭和六年(1931)三月到同年十二月末的十个月期间,以后,从昭和十一年(1936)六月到七月,为了探望他的病,再一次去过上海,前后凡一年问,都看见他的脸,听见他的声音。从昭和六年回国后直到他逝世前,大约每月通讯两回。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5.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1902年,年轻的鲁迅带着一个美梦来到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学校的一堂电影放映课上,当鲁迅看到一名同胞即将被日本人斩首示众,而画面中“许多久违的中国人”竟表情麻木时.他猛然醒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于是,鲁迅毅然选择了退学,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承担起了呼唤民众的重任,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6.
熟悉鲁迅的读者,不会忘记他对狼的偏爱,他看重的是它的野性,也就是不驯与反叛。许钦文说鲁迅看重连殳,对他有相当热烈的同情,茅盾说连殳是以毁灭自己来复仇(《鲁迅论》),那么,魏连殳应该是一个复仇者,一个孤独的复仇者的形象了。 《孤独者》在鲁迅小说中,是最冷峻深沉,也是作者的个性气质介入最深的一篇,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内心情绪的传达,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视为《伤逝》的姐妹篇。这两篇小说的完成相  相似文献   

7.
1592年(文禄元年),日本军国主义祖师爷丰臣秀吉(1536~1598)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侵略朝鲜的战争,妄图一举吞并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征服中国,称霸亚洲。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至1598年(庆长3年),以侵略者彻底失败而告终。在日本近现代史上军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日本人民都曾以不同的规模和形式进行过反战斗争。那么,在四百年前这场侵略战争期间,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日本人民是否也有过反战行动呢?对此,文献记录甚少,史学界,包括日本史学界没有专论,但从初步搜集到的虽然是片断的一些材料看,也可以得出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9.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到厦门大学的初衷是从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在厦门他以"学术"释闷.鲁迅在厦门大学期间所感到的寂寞和孤独,不仅仅是因为与许广平分隔两地,还因为他的文化思想与当时的学院文化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和矛盾.通过厦门和广州两个时期的亲身体验,他对当时的学院文化感到严重的失望,这是他后来离开学院派、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同左翼作家结盟,开始新的文化斗争历程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青年鲁迅留日期间是其开阔眼界与吸收各国文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屈辱的求学经历益加坚定其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并转入对国民性改造的探索。鲁迅译介日本小说与日本启蒙思想乃其文明“盗火”之始,同时他又将日本启蒙思想的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之中,而且他的不少小说也受了当时日本作家的影响。《狂人日记》发表以后,日本学界立即予以热情译介,这对确立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莫大的帮助。战败后的日本又以鲁迅作为反省与自强的导师。鲁迅与日本的文学因缘是20世纪中日两国最先锋的跨国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