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910年代的东北旧体文学,其精神内容的无所作为加速了形式的边缘化,由于失却了时代承担被甩离了社会前进的轨道。旧体文学的文类质素的向新而变一旦停滞不前,那么其文类整体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由中心向边缘的游离,报纸等媒介排印水平的提高也不能阻止其式微之势。而原居文学体系边缘的小说应和了文学表达百科全书化的要求,重新向文学中心移动。报章连载小说代表了主流文学发展趋势,它融会了文学、社会的新旧观念的变化消长,呈现了许多具有新的社会观念意蕴的文学形象,其纯文学美学价值或许不高,但却是当时文学状况的切实体现和存留,显示了东北文学的现代方向,也因此具有充分的解读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园、回家,一直都是人类文学母题中弥漫的情绪。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一代代作家都像虔诚的还乡者,构建着自己的家园。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洛夫、余光中、白先勇、聂华备赵淑侠、也斯等这么一大批处于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作家时,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其作品中的这股感伤;但不同的是,由于所居住地与本上的距离,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替换成了地理上的标识,乡愁、故土在文字间闪烁不定,潜藏欲出。 因此,当海gF~家的作品进人大陆读者的视野时,我们立刻就感觉到文本背后这种独特的气质。那种去国怀乡的切肤之痛,天涯羁旅的落寞孤独,…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由影像文本的分析入手,在进行影像文本细读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出《红气球之旅》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电影制作对于文化外来人的表现及对其身处的文化边缘情境的柔和书写,以及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对于这种边缘情境的纾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万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中华民族文学特有的历史进程,它置身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根植于异域他国的历史和现实中,产生于与异直接交流的跨文化语境中,时移日久,其内在质地与中国文学已有诸多相异,使中华民族文学内部也产生了跨文化因素.因此,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的编选就是这样一种双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既充分顾及海外华文文学与所在国社会、历史展开的跨文化交流,又自觉把握我们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展开的民族文学内部的跨文化对话,从而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龚鹏程的《文学散步》,现在仍可给文学概论的重写热提供诸多启示:一、必须明确文学概论的基本问题,去掉伪问题和多余问题;二、文学概论的撰写应具有问题意识、价值取向和生命关怀;三、文学概论的撰写应融合中西,但立足点和旨归应是中国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重返“人的文学”——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1980年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回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返“人的文学”的过程。最先的基本内容是对极左政治的控诉与批判,但一些作家已着眼于极左政治对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残并开始呼唤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控诉与呼唤的潮流虽然遭遇挫折,但文学的人道主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一些作家走向了个人,展示和肯定人的个性;一些作家走向人的生命,呼唤人的自然权利。“性大潮”的出现是人的自然权利在文学中的一次回归。文学因此而对人的表现有了新的开拓,但也意味着一种退缩性的转向。重返“人的文学”的障碍不仅来自以阶级论为中心的旧的权威话语,而且来自海外引进的新思潮。1980年代文学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盖茨认为黑人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黑人文本特性对认定的中心理论话语加以质疑、梳理、颠覆和修正.而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对黑色命运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盖茨的文学理论建构不谋而合地颠覆了主流中心话语的权威性,弥补了西方文学理论和评判模式构建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
作为共和国文学的开篇之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朝鲜战争文学继承了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以极其有效的举国体制,紧急应对民族生存面临的危机挑战,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形成了第一条庞大的文学生产线以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传播体系。作为新中国权威声音的《人民日报》,大量刊载朝鲜战争文学作品,以累积式的文学范例生成共和国文学范式,以同一性取消个体性的文学观念形塑、规约作家创作,与《人民文学》《文艺报》等主流报刊形成体制化的集团军效应。同构性前提下作家身份的政治考量与作品刊用的选择性差异,决定其在共和国文学建构中的作用和分量。 相似文献
11.
就文学史的宏观演变而言,中国文学大体发生过三次自觉--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盛唐文学的自觉、盛宋文学的自觉,它们都是针对一个漫长时代的不自觉而发生的文学飞跃.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自觉,其重要标志是一变两汉空泛言志而形成以穷情写物为诗歌美学风范的五言诗体制,它标志了中国文学从两汉时代的政治附庸走向了自由的、缘情的、审美的文学.其中又经历了三个阶段:曹操孤明先发的探索;曹丕率领建安六子等诗人的群体自觉写作;曹植和甄氏五言诗传达出的深邃恋情及其所具有的人性觉醒的意义. "魏晋文学自觉"的提法,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建安曹魏文学自觉",这次文学自觉的内涵,也应该是以文学本体为中心的系统的自觉,而非仅仅是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2.
表述是一种再造主体性行为。由于“康巴”地域的异质性及其表述历史的晦暗不明,“他者”表述成为“康巴”形象/记忆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还原“真实的康巴”为修辞论目的的康巴文学,亦时常被纳入“地域文学”意义生成谱系框架加以研究。然而,当前学界以康巴文学地方性知识景观叙事性特征而将之纳入地域文学阐释逻辑,以其对地域性景观的真实性表述作为评价其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误读了康巴作家群及其文学。康巴文学不是张扬“对抗的美学”,而是强调多元文化/族群“和解”的美学表述,预示了多民族文学发展某种新的可能。只是受制于后学理论话语影响,多民族文学的“和解”美学生产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拉美经委会的一系列政策失败,致使普雷维什及其拉美经委会受到各方批判,甚至导致了拉美经委会衰落的后果。但是,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却因为“依附论”的兴起而得到了扩散。事实上,依附论是把普雷维什的中心—边缘思想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加以应用的,是直接地用它来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化所造成的大量边缘国问题的。同时,依附论没有在普雷维什那里驻足,而是把普雷维什用以解释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边缘思想用于对一国内部的考察,认为中心—边缘结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构,是由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因而,依附论认为,对于边缘国来说,要想获得发展,就不仅要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也同时需要认识到其国内的中心—边缘结构,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去寻求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化整合的概念,解读张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分析了书中各种人物背后激烈的文化冲突与紧张关系,剖析了形成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不同的文化有其内在的凝聚性和排他性.边缘和中心无处不在,而且边缘和中心逐渐成为相对化的概念.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体现的那种消解文化冲突与对抗,倡导文化多元共存即"你存在了我也存在了"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6.
《天津社会科学》2014,(4)
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化进程中生成了中心—边缘结构,这一结构中不仅包含着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依附关系,而且,这些方面的依附也反映在或表现为或根植于智力依附。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中,知识分子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虽然知识分子在殖民地、民族国家独立运动以及和平发展等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方面,都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身影。正是知识分子,成为边缘国对中心国智力依附的桥梁,或者说,边缘国的知识分子推动了和实施着其国家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其实,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边缘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实现理论的自觉,承担起摆脱智力依附的责任,努力在建立国家间平等的世界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而寓言是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性的一种样式.<庄子>寓言既包含主角、细节描写、情节等文学因素,也涵客逍遥、物化、无为等哲理玄思,两者难分彼此,圆融统一.深入剖析<庄子>寓言中这种文学非文学的现象,并试图以"文学他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庄子>的历史语境,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庄子>寓言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沉重的回归之旅——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革结束之后,一些作品致力于为知识分子辩护和请命,虽然大都没有获得知识分子自己的话语,但一些作品已经摆脱权威话语的全面笼罩,显示了不同于权威叙述的新特征。当时的文坛存在着知识背景很不相同的三代作家。知识分子话语复苏受益于受过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一代作家,同时也受益于50 年代那些“青年右派”作家昙花一现即被扼杀的声音。从不同话语之间的关系看,1980 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种话语配合最为默契的一个时期。知识分子不仅支持了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而且成功地充当了大众代言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根本上决定着知识分子话语发展状况的因素已经不在外部,而在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和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中心 ,在其产生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但在宋代之前 ,它的中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进入 2 0世纪之后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儒家伦理文化一直处在远离中心的地位 ,其今后的走向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 ,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 ,在中国伦理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化。我们在研究传统伦理文化时应力戒将儒家伦理文化和传统伦理文化等同 ,坚持中心与边缘整体化透视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呈显为从发现到重构等形态。其中,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在思考人的存在和呼唤自然回归的同时,尤其能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观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状态进行了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