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是整个行政诉讼活动的核心。行政诉讼中的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证据,审判机关只有严格地运用好证据规则,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该事实才能作出公正的裁判。  相似文献   

2.
杨鈜云  邱爱民 《学术论坛》2012,35(12):187-192
科学证据是指存在于法律事务过程中的、具有科学技术含量、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或者证据性事实的各种证据。在各类诉讼中必然有科学证据的运用。美国对科学证据的可采性判断标准经历了弗赖伊规则、《联邦证据规则》、多伯特三部曲等演变。在中国的各类诉讼过程中,审查判断科学证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审核判断的标准;审核判断的程序;审核判断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陶南颖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52-154,160
自《2003年刑事审判法》颁布以来,英国刑事相似事实证据规则发生巨大变革。新法将相似事实证据归于不良品格证据项下,并废除了普通法上的相似事实证据规则,改而以类型化的一般相关性为可采性标准,并辅以详尽的采纳程序。这虽然改变了普通法严格的可采性标准,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却大大简化和统一了相似事实证据规则的适用,也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英美法对性犯罪案件采用了与一般犯罪案件不同的品格证据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性犯罪被害人的权利、提高性犯罪的定罪率.由于该规则可能会侵犯被告人的权利,因此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上反映了被告人权利保护与被害人权利保护、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等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与衡平.  相似文献   

5.
证据客观性的信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属性是证据法学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而证据的客观属性则是证据法学理论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学者对证据的客观性一直争论不休。通过总结证据客观性的各种观点,对其产生争议之原因予以阐析,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依托,从证据是存贮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这一定义出发,对证据的客观性予以信息解读,提出证据的客观性包括作为证据表现形式的物与人的客观性以及证据中案件事实信息的客观存在性,这两者统一于证据之中,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在决定未成年犯罪人是否可以适用恢复性司法以及考察未成年人适用恢复性司法后的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对象、启动和强化都需要品格证据的支持,使得在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引入品格证据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将品格证据引入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中的理论依据、域外环境、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陪审团就是被召集起来,在审理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做出裁定来协助法庭审理的一群非法律专业人员。陪审团审判分为大、小陪审团制。简单地说,小陪审团的职能是在特定案件中确定事实和运用法律。大陪审团则是某种更大的公民群体,其职责是决  相似文献   

8.
陪审团就是被召集起来,在审理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做出裁定来协助法庭审理的一群非法律专业人员.陪审团审判分为大、小陪审团制.简单地说,小陪审团的职能是在特定案件中确定事实和运用法律.大陪审团则是某种更大的公民群体,其职责是决定检方有无足够的证据对某个人提起正式的刑事指控,即可否制作大陪审团起诉书;或者,在某些案件里,决定应否签发大陪审团起诉书,即使检察官不情愿提起指控.  相似文献   

9.
证据就是能够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储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证物或者证人。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主要表现在证据存在形式和蕴含在证据中的事实信息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属性;关联性就是证据必须蕴含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事实信息的属性;合法性就在于证据的收集不能违反法定程序,对证据中事实信息的识别和提取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的差异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是纠纷解决中的重要内容,证据规则也就成了民事诉讼和仲裁这两种纠纷解决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在静态的规则形式即证据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动态的实体规则即证据的获取和证据规则的运用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法学界对此虽有研究,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尚需深入。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一、直接证据的特点及其定案规则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或者说,是能单独直接证明犯罪行为是否发生,是否为被告人所为的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它同案件的主要事实往往具有同一性。即作为直接证据的事实,也就是司法机关所要查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比如,被告人供认自己实施犯罪的事实,就既是直接证据,也是案件的主要事…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传统概念入手,逐步揭示出事实-证据事实-证据的不同之 处,并将证据与事实之间联系的中介—事实信息引入证据概念,从而揭示证据的本质不是事实,而是事实信息的信宿。人们只有通过对证据中蕴含的事实信息的认识,才能发现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3.
家庭暴力对家庭、社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现有证据规则下,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维护。文章通过五个方面,即对当事人陈述证明力提高、增加新的证据种类、对证据采信适用裁量权、降低对证据的合法性要求以及适用表见证明原则,降低受害人的证明标准,对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人在证据方面进行倾向性的规定,从而使家庭暴力案件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证据证明原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庭上对网络证据进行调查时,举证一方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举证证明,把网络证据中的信息当庭转换为感官可以感知的表现形式,以供法庭获取。通过对网络证据的调查获得的证据信息并不都与案件事实有关,必须进行分析、提炼和加工,萃取与案件有关的部分,形成证据事实。待证事实的证明,实际上就是法官根据调查、分析网络证据得到的证据事实,依据经验规则来推断待证事实。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事实,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实体法规定的以构成要件为中心的框架内、与定罪量刑有关而为刑法所关注的事实。这些事实在得到有效证据的确证和正当程序规则的过滤后即成为法律适用的对象。尽管对案件事实的分析既不同于以证据为中心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也不同于以规范为中心的对案件事实的评价,但是,其与后两者的关系密切。分析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梳理证明方向进而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同时,对案件事实的分析也是以被合格证据认定的事实为素材,用法律思维,从规范视角整理、解析事实信息,为适用法律提供事实依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对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诉讼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存有很大争议。笔者 认 为,在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一般由控诉方承担,具体而言就是公诉机关和自诉人,被告人 和法院不负证明责任。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是指证明主体提出证据并运用证据按证明标准 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即在举出证据的基础上运用证据‘说服’裁判者,使其产生确信, 对于待证事实,达到无合理怀疑的程度”①,否则应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之不利法律后果。  由控诉方承担证明责任,是无罪推定原则之要求。我国虽未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但 我 国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7.
在审理债务案件中,运用直接证据来证明债务关系的比较好审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债务关系是发生在亲友,同事、屯邻之间。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还较淡薄,双方当事人出于相互信任,一般都不出借据,也没有保人,更谈不上公证文书。一旦发生债务纠纷诉至法院,由于没有直接证据,只能靠间接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有的直接证据也需要间接证据来印证,审理起来难度很大。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怎样运用间接证据,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就审理债务案件怎样运用间接证据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证据而言,测谎结果具有客观性、能证性和无限性;作为诉讼证据而言,测谎结果具有主观性、法律性和有限性。采用测谎结果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当事人合意或同意为前提,不得因一方当事人拒绝测谎而形成对其不利的心证。在民事诉讼中,必须坚持测谎结果的"有限采用规则",测谎结果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帮助审查、判断其他证据,增强法官对事实认定的内心确信。在刑事侦查中,测谎结果可以作为"线索型"证据使用,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证据型"运用尚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运用较多的证据形式.就证人问题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83%的法官认为,使用证人证言作为证据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证人证言作为关键证据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20%以上.可见,证人证言在认定案件事实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审判的艺术只不过是运用证据的艺术而已"①,现代审判所奉行的证据裁判主义使证据规则的完善与否成为影响审判公正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民事诉讼质证作为法院庭审阶段的重要环节,既是人民法院遴选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行使裁判权的前提,又是充分实现当事人诉权应有的程序保障,其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民事诉讼质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呈现出水平不高、效果不佳、质证无序乃至质证形式化的诸多弊端。笔者以为,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关涉质证规则 本身的立法过于简单和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但另一方面现行民事诉讼中的一些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