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干部应具备以下基本的素质。 1 要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最核心的问题是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在工作中善于根据群众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具体地讲,应把握以下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风建设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党风建设问题有着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论述了党风问题,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党风建设思想。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党风建设思想,对于我党党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并根据新时期实践的要求,对其赋予深刻的涵义,着重强调了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说:“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把党风问题  相似文献   

3.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各类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因此,以党的优良作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既是加强高校学风、校风、教风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老赵下乡》是作家俞林同志写出最早的一篇作品。小说通过县农会干部老赵下乡到刘家台发动和组织群众突击种麦,开展生产救灾的故事,热情地赞扬了党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的优秀基层于部的形象。这是一篇表现党的干部优良作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保证。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宝贵财富,它的光辉并不会因为历史久远而泯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将会更显其灿烂和珍贵。“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共产党员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奋斗,创造新的业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90年发展历程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取得"三大成就",是这一政治优势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基本立场的深刻反映。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发挥政治优势的实践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进一步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同时也面临着影响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诸多因素,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46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科学地总结出了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  相似文献   

9.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从密切联系群众是政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是保持政党先进性的普遍要求、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特殊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密切党群关系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是毛主席一九五七年在党的整风期间的一个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毛主席反复强调全党;“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发扬起来。”在当前,认真学习这篇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搞好整党整风,把被“四人帮”破坏的优良传统恢复过来,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十分重视党风建设问题,对党的作风作了一系列的概括和论述。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把我党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德和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执政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把加强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问题。为消除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必须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决策程序等方面切实加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周大仁 《中南论坛》2010,5(1):56-5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本文通过回顾党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得出了“优良作风是党胜利的法宝”的结论,同时指出了党内目前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分析了其对党的事业的危害,并结合《决定》精神,指出了克服党内不正之风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延安整风运动与党的作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1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 ,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整风运动 ,有力地整顿了党内的三股“歪风” ,培育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优良作风 ,创造和积累了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延安整风的实践表明 :开展大规模的学习运动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锐利武器 ;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从高层领导抓起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刻牢记和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的执政基础就一定会坚如磐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党的自身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作风。概括起来有三大作风,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的三大作风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  相似文献   

17.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反对铺张浪费作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和优良作风,总结、继承和发展了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实践探索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七月一日,是我们党成立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我们党以自己的正确路线、优良作风和模范行动,形成和确立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地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无比信赖和爱戴。从1991年到2000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关键是把我们国内的事情办好,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下大力量搞好党的自身建设。为此,要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  相似文献   

19.
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收录了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节选)》3篇文章。学好这3篇文章,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着很强和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我党的历史,深刻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我们党的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确立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一样,是党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总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