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工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 《青海统计》2007,(4):37-38,40
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八五"、"九五"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发展成绩卓著,推动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便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工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八五”、“九五”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发展成绩卓著,推动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便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中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泉弘志 《统计研究》1998,15(2):52-58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突出的经济增长实绩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但是同时也有人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非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不可能持久。本文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考察了中国1981-1992年11年间经济增长与各产业部门要素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同称之为经济奇迹的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1960-1970年)及1960-1992年期间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1992年各产业部门要素生产率与日本同时期及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始点的1960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原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南京经济总量增长与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南京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南京市主导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而南京市的传统产业如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等行业作为潜在的主导产业培植,以满足南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主导产业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对我国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对新兴产业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找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应对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文章根据各种主导产业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构筑出评价主导产业的指标体系,并对六大产业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我国的主导产业是工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历经10余年的动荡,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终于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众所周知,工业作为俄罗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经济转轨危机中,还是在经济转轨的新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工业都寄予厚望。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俄罗斯第二产业工业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以便对俄罗斯工业与经济增长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农民工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在劳动成本低廉的同时为城市的建设、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低劳动成本的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增长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之一。农民工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既不是通过殖民战争模式来实现,同时,也与亚洲"四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 ,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目前广东正处于主导产业缺位 ,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多 ,现实而有广泛影响的新经济增长点少 ,经济发展阶段己开始转换 ,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广东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选择并培植主导产业则是有效的突破口。本文详述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并考虑充分发挥广东资源优势 ,在分析目前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 ,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对广东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进一步确定了…  相似文献   

9.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商贸经济充满机遇与挑战,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外经济情况依然未扭转颓势,拉动内需和出口贸易压力增大。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黑龙江垦区商贸业独树一帜,继续保持增长,商品销售额进一步提升,农垦职工消费热情高涨,进口额不断扩大,出口保持稳定,商贸洽谈成果丰硕。尽管垦区零售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成本攀升等问题,但打造北大荒地域特色与提升北大荒品牌升级的双轨运行模式正在商贸业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0.
李月 《统计研究》2010,27(9):16-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许多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范畴,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通过构建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趋势特征,指出提高消费比例中超额人均消费的比重,是当前我国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现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到第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增长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制造业各行业及中国各省制造业效率情况,然后利用中国省级制造业效率指标以及专利申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的外延数据构成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专利申请与制造业效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由于金融发展水平低下,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金融抑制现象。应用MRW模型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抑制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价值评估难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应完善金融机构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机制,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在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减缓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抑制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两种方法估计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用传统方法估计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在9.1%-9.5%之间,但是这个潜在增长率在近年来低于实际增长率。在资本驱动的假设下,用中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对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了确定与检验,用估计方程计算出了在资本驱动假设下的潜在增长率,发现中国近年来的潜在增长率高于实际增长率,对之的解释是由于过多的投资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化及其增长效益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7,24(11):8-14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源泉。本文通过对Feder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一个可同时测度经济结构变化的增长效益和投资数量及其效率的增长效益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模型的分析也表明,投资建设中的浪费和资本使用效率的低下,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GDP的增长,更应该关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  相似文献   

15.
运用“资源诅咒”学说,以东北地区11个地级能源型城市为代表性研究样本,利用1997-2006年的整体及分时期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能源产业繁荣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效应及其动态演变情况进行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能源产业繁荣对东北地区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影响,资源诅咒效应存在;但在2000年之前这种“诅咒”效应尚未明显出现,而在2000年后的能源产业繁荣期却凸显出来;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制造业发展乏力、投资环境欠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科技进步能力偏弱等因素,均是导致资源诅咒效应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余静文等 《统计研究》2021,38(4):89-102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的重要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以国有银行为主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银行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关于银行业竞争的经济效应存在“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两个假说,本文尝试在银行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背景下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情境下,利用匹配的微观层面数据来实证检验以上的假说,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首先,银行业“松绑”有助于企业“走出去”; 其次,采取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应对样本选择问题, 并用工具变量方法应对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最后,银行业“松绑”引起的融资成本下降是银行业“松绑”影响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企业“走出去”的分析结果也支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本文的研究为银行业改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并验证了中国情境下银行业“松绑”的“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评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经济效应,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外贸易政策度量方法的缺乏使得经济学界长期忽视了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借鉴西方学术界在研究贸易开放过程中发展的度量方法对中国省际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之上使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关系。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稳健的促进作用;为消除控制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GMM方法进行估计,发现对外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仍然有稳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涂巍等 《统计研究》2015,32(4):8-13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从总需求、产业、生产力、就业与工资、价格水平、货币与利息6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其具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13年。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面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且波动率较大。后一阶段,经济波动表现为需求驱动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这反映了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空间上频繁迁移的特点,即宏观经济景气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反之,则迁移回农村。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电力消费需求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费量也呈同步增长态势;就四大行业的电力消耗来看,1986-2005年,第一产业的耗电量变化不大,城乡居民和第三产业耗电量都有所增长,第二产业是中国耗电量最大的行业,且年增长率较大;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人均电力消费量的分析,将其划分为6个等级,结果表明人均电力消费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人口和人均GDP为变量,建立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地域需求模型,发现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中国各省区电力需求的关键增长因素,而人口的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外部冲击指数,研究外部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外部冲击比国内政策能更好地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且具有较强持续性;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滞后1期和2期。当中国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可以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