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彩陶是人类史前文明的重要标识,彩陶在青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黄河中上游所出现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的彩陶在青海都有遗存,特别是马家窑文化中三种不同类型的彩陶在青海数量最多、精品居首、延续时间最长,并繁衍出青海特有的彩陶文化类型。因此,青海是彩陶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典解释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言说范式表现出诸多差异:中国解经者在恪守文本"原意"的同时,并不排斥在理论上发经典之微言大义,西方解释学者对于经典的解释限度则有着严格的自觉意识;中国学者认为解释对象与解释主体无法分开,本体是一种自我呈现,而西方学者将解释对象看作一种客观的实有,需要解释主体去探究其真实;中国的解释学以汉字字形作为考据中心,以形义的统一为线索,注重现实人生,倾向政治伦理教化;西方解释学以语音为考证的核心,侧重语法的分析,着重阐释上帝的神意与理性的逻各斯之关系,宗教神学色彩浓重,且强调"圣灵感动",等等。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二者所处不同历史文化与学术背景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新疆史前考古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中国和俄罗斯采用的考古学理论不同,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即所谓的"新考古学",其流行范围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前西方学者对中亚、新疆史前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因此,笔者旨在回顾近25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介绍,以期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为未来的合作研究提供更多便利。  相似文献   

4.
解构思维是对形而上学这东西方思想史中具有过的中心论与权威论及其所必然带来的二元对抗斗争心态的批判 ,是人类 2 0世纪末的一次重要思维总结。它所引起的女权主义思潮 ,对后殖民主义文化侵略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对无序、无整体宇宙观的表达等等 ,都是和它的无中心、反权威理论的启发有关 ,受其影响波及的学科有文学批评、语言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等 ,面相当广。中国学者对解构思维完全可以有带有中国自己文化背景色彩的阐释 ,这是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后 2 0世纪学术的必然共识。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理论思潮只是基于相似的文化解构景象之上的一种话语选择 ,是基于中国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化多元、中心播散与西方后现代文化氛围的表征上的“历史的巧合”的精神接纳 ,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歧异 ,不同文明的精神生长历程有别 ,使得两者所解构的对象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属性 ,解构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法理学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用解释学的方法研究法理学有助于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西方法理学学科体系。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将西方思想分为超自然的、科学的、人文主义的三种模式,对应而生的就是西方法理学的三种解释划分进路:超自然的解释、科学的解释和人文主义的解释。“法律与空间”研究是西方法理学的解释转向背景下兴起的法律运动,以法律地理学的叙事风格影响到我国法学界。法律地理学从法理视角为解决“大国法治”中的地域差距、城乡差别等制约公平正义实现的因素,实现不同空间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案,其对“大国法治”的解释力值得期待。西方法理学的研究需要年轻学者的加入,年轻学者要有紧迫的时代责任感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将西方法理学的研究与法治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吸取西方法理学中的精华部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彩陶的灵性     
<正>彩陶作为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文化标识,不仅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而且有着深厚的史学内涵,如今人们所说的仰韶文化在过去就有着“彩陶文化”的美称,甘青地区的马窑文化,也曾一度被称为甘青仰韶文化.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彩陶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物,而且也应当说它是这一时期的特殊代表物.关于彩陶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引人的课题,而在学术讨论中人们倾注笔墨最多的恐怕要算是对各种彩陶纹样的专题研究.彩陶的衰落与消失,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似乎很急促,很突然,原因何在?至今似乎并没有一种能得到公认的解释.本文所将涉及的,既不是彩陶的产生,亦不是它的消亡过程,而是就彩陶本身与当时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些关系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一、彩陶并非纯粹的生活实用器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还必须肯定,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也还都具有生活实用器的功能,在考古发掘中也可看到有些彩陶器确实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它与普通的生活实用器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在它的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一方面这些纹样与器皿的实际生活用途并无根本的联系,如一件陶罐并不会因其有无纹样而改变其可盛贮物品的功能;但另一方  相似文献   

7.
偏见与新的回应——中国社会信任状况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等西方学者都认定传统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 ,中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偏见不时地作出了批驳。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韦伯等西方学者的偏见作出了新的回应 ,给予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批判。本文认为制度是信任的基础 ,中西方社会信任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信任形式 ,即“内在制度型”信任与“外在制度型”信任 ,它们各自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培育与塑造而成 ,且各有优长 ,相互补充。传统中国社会信任度不仅不低 ,反而是相当高的。传统中国社会所具有的这种信任形式 ,如果加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必将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立标准器断代 ,是商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主要方法 ,关于其首创者 ,东西方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从学术史角度剖析了这一方法论的源流 ,认为它早见于中国古代金石学 ,且与西方考古类型学有某些共通之处 ,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胡桂芬 《兰州学刊》2013,(2):222-224
彩陶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源头,彩陶纹样为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形式基础.黄河流域的彩陶旋纹历经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再到辛店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变体纹样,它们相互联系,表现出一定的传承规律,开启了后世青铜器上的回纹、云雷纹等纹样之先河,促进了中国传统纹样程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西力东侵以来,中国知识界便开始不断以西方社会为镜,发出我是谁之类的根本性追问,提出了种种关于中国社会内在肌理及社会文化构成原理的理论命题。如梁漱溟认为中西之别不是古今之别,而是不同的文明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文化三路向、伦理本位等理论命题。海外华裔学者黄仁宇也大体持类似的看法,认为中国与西方,一个是飞禽,一个是走兽,二者的构成原理是根本不同的。而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 0多年来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作为《资本论》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更多地持否定态度 ,而维护劳动价值论者对反对者也给予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 3 0年代 ,西方学者大肆攻击、篡改、歪曲和诽谤《资本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凯恩斯、伯恩斯坦等 ;第二阶段 ,从 2 0世纪 4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西方学者开始对《资本论》进行解说 ,总体上承认其科学性 ,但在具体问题上往往否定之 ,并企图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解释马克思的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有…  相似文献   

12.
《新疆社科论坛》2009,(3):F0003-F0003
身为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仲高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西域文化的本土学者,同时,他还致力于新疆旅游文化研究。仲高先生提出的有关西域文化的界定、类型、特征的理论,以及对西域文化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西域史前文化中的彩陶、岩画、石人、鹿石功能问题,西域文化史论,西域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研究和新疆旅游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创性,其研究成果已经被学术界公认。  相似文献   

13.
张美君 《理论界》2014,(3):11-1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看待消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思想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大部分学者肯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思想,并指出其人本意蕴、方法和当代价值,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存在完善的消费理论,他们的某些有关消费的论述也不能有效解释当今的消费现象,不过这并不遮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科学性。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思想进行解读,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研究消费问题无疑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诸多学者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方话语不加反省的盲从,也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碧辉 《阴山学刊》2005,18(3):20-25
实践美学是在争论中诞生和发展的。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曾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争论与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一部分学者认为实践美学只是适应中国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需要,而当这种社会需要不再存在的时候,实践美学也就过时了,它应该或者似乎已经被超越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美学理论有着解释美学和哲学问题的极强的辐射能力。因此,并不像有…  相似文献   

16.
习惯干西方先进而中国落后模式的学者往往会以简单的拿来主义为理论满足,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失去自主性。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跳出了这一迷途,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哲学家赵汀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费孝通是客观叙述中国经验而自主研究的典范,赵汀阳是以中国理论回应西方理论而自主研究的代表。回顾他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中国崛起大背景下之人文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市场失灵”做过许多努力,然而,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政府失灵”却悄然出现。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多种解释,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一般被认为最有说服力。同时,以哈贝马斯(J·Habermas)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同样对此作了精辟的解释。透过这些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新变化。公共选择(Publicchoice)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60年代,当时以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为首的一些学者开始对“非市场决策”进行研究。公共选择理论认包括…  相似文献   

18.
陈怀宇 《文史哲》2015,(1):69-84,166
1955年在荷兰莱顿召开了第八次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新中国应邀派出翦伯赞、周一良两先生参加。这是冷战开始之后,新中国史学工作者第一次与西方学者直接接触。翦伯赞不仅与秦瑞、谢诺等西欧共产主义学者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也对牟复礼等与会的美国学者表现得比较友好。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中国的学术自由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历史由谁来书写等问题。中国学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正清认为中国存在着潜在的人口问题。西方学者在会议期间的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争论,他们批评中国存在学术不自由的问题,并担心马列学者可能会将在历史上起过较大作用的胡适等人排除在中国历史书写对象之外。翦伯赞和周一良显然对这些问题主要站在政策性立场上进行了坚决反击。揭示莱顿汉学会议作为冷战后东西方学者第一次实际接触的重要性,可以为了解冷战学术史上政治和学术之间相互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一个鲜明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是理解中西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中西解释学在基本方向上的不同。解释学发源于希腊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神学。在西方解释学中总是通向对外在性的目标,对外在对象的理解。西方解释学是以逻各斯为中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道具有内在性。中国思想的解释更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对经典的解释需要一种追体验的功夫。这也说明对中国思想的哲学体系化的阐释架构往往远离其自身。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以张晋藩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法律史学者,对清代律学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涉及律学抑或法学、律学的研究对象、律学的基本特色、律学的成因考掘等论题.其中,传统中国的律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主张传统中国也有法学的论断,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辉格式历史解释"的必然结果;而认为传统中国没有法学只有律学的看法,则是一种典型的"反辉格式历史解释"的逻辑结果.虽然传统中国律学与西方(现代)法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属于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化的产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承认传统中国律学也是一种法学的判断.而在法学家族中,曾经产生过多种不同模式"复数"的法学,其中既有西方范式的法学,也有传统中国范式的法学.重要的是如何描述传统中国律学的基本面貌,揭示它的独特品格,考究它的历史成因,从而"超越西方,回归本土",进入并理解传统中国的律学史或法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