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蔑弃古训,接纳新潮,创建新文化的五四时期,随着“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热潮,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大量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对西方文化输入的第一个高潮。面对新旧文化思潮的撞击、搏斗,每一个文化人都必须表明态度,作出抉择。当时,大部分先驱者还拘泥于形式主义的束缚,对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新潮缺乏历史的  相似文献   

2.
略论近代湖湘文化嬗变中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湖湘文化的增变是在晚清以来形成的“二千年来未曾有的大变局”的条件下发生的.在此期间,有两大难题,一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自信在西方炮舰挟持的近代西学的撞击下,呈现出“百学中落”的疲弱无力的失落状态;二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呼啸而至使整个民族胜目结舌。在这种日益激烈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形势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迅速地统摄和溶合西方文化,尽快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应变力.这是那个时代发展的主题和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机遇。湖湘文化正是以其通古变今、兼收中外的智慧.以经世致用、匡时济物的品格、从湖湘…  相似文献   

3.
刘艳 《浙江社会科学》2006,2(3):174-179
本文从“永失家园”、“爱情的孤独属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隔阂”、“逡巡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文化心态”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问题。指出它是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交合过程中无所依傍的矛盾复杂心态的精神表征,是现代知识者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合流当中,陷入灵魂撕裂般痛苦和心灵炼狱般煎熬的精神巨痛的产物;因此,它既隐喻了现实生存的困境,又喻示了身处文化困境的他们精神历程的复杂与思想演进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与中西文化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撞击的起点是上个世纪中叶,由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加上近代以来文化问题与探求民族出路紧密地相联系,因而百余年来围绕中西文化长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根本性的分歧是三种意见: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毫无可取之处,应该“全盘西化”;二,认为传统文化依然十分精妙,主张“保存国粹”;三,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东西值得发扬,同时主张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并达到二者的融合。从实践上说,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马洪林 《学术研究》2003,2(10):92-98
康有为的文化观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文化形态 ,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康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更是吸纳外国优秀文化的先行者 ,他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时并未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构建的中外兼容的文化思想体系 ,犹如流淌的河、博大的海。通过解读他的文章理论、书法理论和绘画理论 ,可以小见大 ,在文化学上有“以蠡测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扬弃律降大任1、当前文化研究中的问题学术界的“文化热”虽说“热”了好多年,但真正的文化研究却未见多大的起色。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言,多的是“炒冷饭”,或介绍、引进一些西方文化学及中外现代新儒家的观点、著述,再就是某些分门别类的专题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了我省首届现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现将此次讨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于下。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而拉开帷幕的。新文学运动是中西方文化激烈撞击下的产物,由于鸦片战争后特定的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了“五四”文学传统的多元内涵和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我”是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点之一,也是文化撞击给中国文化提出的严峻挑战,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中西方文化“自我”设计的原理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知与把握。本文的努力就是通过东西方文化“自我”形态的比较,探索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我观。人情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自我”设计中国文化在关系中确立自我,认为自我是各种关系的复合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自我确立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抽象的“生物我”如何变成具体的社会我呢?为此,传统文化设立了这种个体心理与社会互动的机制:面子与耻。面子与耻是中国文化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凡是留心观察中国人行为的人,几乎都认为支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原则是面子观念。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而三女神  相似文献   

11.
道德价值的冲突是当今中西方文化撞击的核心。中西方道德各有其深厚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就必须追踪到中西方道德价值的源头,在比较、选择、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国道德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评刘圣宜、宋德华的《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陈胜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先进的西方”以反抗“侵略的西方”,即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双重回应,从而开拓了将中国导向近代化的新路。导致近代文化转型的新的文化因...  相似文献   

13.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西方流行的中国游记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所提供的中国素材以及对西方汉学的催生和发展几方面 ,论证了游记在中外文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着重指出 :游记带给西方的中国信息、中国知识 ,为西方哲人研究中国、思考中国提供了直接丰富的思想素材 ,引发了 1 8世纪思想界由仰慕中国到排斥中国的大讨论 ,奠定了全方位研究中国的始基 ,迎来了“东方学”、“中国学”的自觉时代。这对西方汉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处在自然接触状态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其魅力而言还相去甚远,还有很多因为不了解文化而对中国的误读.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创新性挖掘以及国人传播意识的欠缺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内因;主要外因则是西方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常识.对此,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内需提高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注重优秀文化的创新性挖掘;对外则需推进多层级的中外交流,以便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包括了“外在冲击”、“内在转化”与“综合创造”三大阶段。“外在冲击”是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全方位冲击的阶段,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内在转化”阶段是指在经过外在冲击后,现代化与现代性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综合创造”阶段是指中国文化通过“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又超胜于西方式的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的“文化生态模式”将有可能为当代人类提供有益的启迪。在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之后,中国文化不仅将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必将成为人类多元现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的一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既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深刻印记: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又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一致性以及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这样三个特征,并与反传统的西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始终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五四以还,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文化探索,文化激进主义者面向西方,主要引进西方文化,另一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向儒学回归,形成现代“新儒家”。一般说来,西方文化主要有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亦即希伯莱文化)两个传统,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包括现代作家)主要偏重于古希腊文化源流的“实利”、“科学”、“民主”、“法治”,但事实上基督教文化传统也被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作家所分析、强调和部分地吸收,它影响了作家的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撞击、我国经济改革迅猛发展、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急剧变化的今天,一种崇高而沉重的使命感,促使学术界重新思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景。为纪念《文史哲》创刊三十五周年,《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和山东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于1986年6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讨论会”。山大、山师大、省社科院、齐鲁书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等单位的一百多位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