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现状 ,着重论述了当前在客体和主体研究方面的深化与突破。在客体的研究上突破了过去局限于对宏观对象的实体性认知过程 ,转向对微观对象的认识机制、特性以及客体中的主体性考察 ;在主体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所关注的对主体能力以及认识过程的客观本质考察 ,转向对主体内在结构、主体状态的宏观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多层面探讨 ,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诗歌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呈现出"退让"与"归返"的客体性,客体呈现出"契合"与"固守"的主体性。诗歌创作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交融是美妙而神奇的,值得诗歌研究者深入细致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新闻自由的两种不同认识论,提出主客体统一论的新闻自由观。作者批评了主体论新闻自由观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天赋人权”自由观对社会的危害。同时分析了客体论新闻自由观的进步性和相对性,肯定了新闻自由是阶级意志的整体自由,并受媒介支配权和社会效果的制约,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作者提出主客体统一论的新闻自由观,主张通过法律中介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维护正当的新闻自由,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学校学报编辑策划主体和客体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学报编辑策划是策划主体通过预先科学合理地设计刊本、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使策划客体得到完美表达的编辑行为。编辑策划以策划主体的构思、分析、归纳、判断逻辑过程为起点,进而预定目标模本,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实现目标,最终以策划客体作为载体而结束。一本学报,是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有机结合。要提高学报的质量,实现高等学校学报“学术窗口,科研阵地,信息平台,人才基地”的功能,必须建设高素质编辑策划主体队伍,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学术资源,实现编辑策划主体与编辑策划客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画主体、客体和本体的地位升降及三者对于中国画意义的分析可知,主体、客体和本体是中国画三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依相存,舍此无彼。在创作中可以也必须有所侧重,但却绝不可偏废。创作如此,鉴赏亦然。  相似文献   

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和要求的变化,原来那种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着互动性,德育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靠主体教育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德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有关教学主客体的研究,存在从微观教学过程出发、忽视管理因素,导致教学过程静态化等弊端。因此,应当从系统论的高度全面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三主体双客体教学系统,并对之优化,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外语课堂的主体与客体之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传统教学论认为 ,外语课堂上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致使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拼命钻研“教”的艺术。现代教学论科学地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认为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客体是所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的导演 ,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因此 ,外语教师应该大力研究如何引起和帮助学生学外语 ,通过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精心备课 ,在课堂上起到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从而真正抛弃应试教育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所学语言只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混淆二者的关系势必造成教学方法上的失误。然而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过分地强调背诵课文、机械记忆及偏重语法规则讲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也不可一味地垂范。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 ,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理解语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学校对教学工 作的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其关键问题是界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主体与客体。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作为豪放诗人和文化主帅,他以革命性的作用力动摇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体制,把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新的文化艺术理念与事业推向力拔群山的境界,铸造了几代新文化的继承人,他以新的艺术风格和气派融汇新传统文化,并深深地潜伏于民族心理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入,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成效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的改造主体思想是全方位的,包括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造。主体改造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改造主体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如何改造客观世界及其成效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毛泽东提出的改造主体思想是全方位的,包括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改造。主体改造的主要途径是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