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欣赏者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用感情观照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体验、发现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这种审美接受的客体是文学作品,主体是欣赏者本人,既然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接受,它对文学作品就有一定的依赖性,受到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制约。这一点已为一般文学理论工作者所注意到了。但是,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接受,更有一种超越特性,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2.
文学功能的生成和实现文学功能是在“文学消费”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审美对象,在审美建构的同时,文学诸功能才得以生成、发挥和实现。因而,文学功能的生成和实现既同文学作品的具体构成相关,又同欣赏主体的主观条件或接受范式相关,它同时受到文学作品构成和欣赏主体主观条件的限定。文学作品仅为文学功能的生成、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出发点,或者说,作品包含着文学的潜能,它的发掘、转化必须有待于  相似文献   

3.
周进珍 《理论界》2007,3(9):149-150
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审美的一种特殊精神活动,由于鉴赏的客体、鉴赏的过程和鉴赏的终极目标都具有模糊性特征,所以文学鉴赏具有模糊性。文学鉴赏的模糊性启示人们: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要以大胆而自由的气魄去欣赏文学作品,不能一味强求某种明晰确定的概念,不能一叶障目,否则会把充满生命活力的鉴赏活动引入死胡同。  相似文献   

4.
水美是自然美中的一部分,有时可合称自然山水美。它与社会美同属现实美,有别于艺术美。本文从现实美内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层次,谈谈旅游中欣赏山水美与欣赏社会美的异同。一、就审美对象相比较,旅游中欣赏山水美偏于形式,而社会美的欣赏,则偏于内容。任何种类的美,都有其不同的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因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而统一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之中。但是,社会美偏重于内容,如人的美的内在精神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采用诗意的或情感的形式即审美形式反映生活。这是当今文学理论界比较一致地认可的观念。这个观念的确很能区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首先它表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仅是工具 ,而且是构成文学的材料与存在的本体 ,也就是说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语言与文学是同一的。简言之 ,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家园。其次 ,它表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是诗意的或情感的即审美的 ,也就是说只有语言还不能成为文学 ,语言必须是经过作家以诗意或情感的方式即审美的形式加工方为文学。没有诗意的形式只有语言是不可能成为文学或文…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求真应该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本文如题目所示,主要是考察历史文学真实与作家艺术审美的关系问题。为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展开,我们拟先对历史文学求真为什么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进行必要的论证。历史文学求真所以要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因为历史文学之真属于认识的范畴,概念内涵中带有真实、真理之意,如果不纳入审美机制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同化处理,那真实物象就不能上升为真实审美物象,所谓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就无法实现,也不可能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我们曾经说过,从生活(历史)与艺术关系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不相同而可相通”,相通是它们彼此结合的前提。但前提毕竟只是前提,要将它化为可能的现实,那就要借助审美中介环节,通过以美写真谋求实现.历史与艺术终究是性质不同的、矛盾着的两个事物,只有按照美的原则进行调节处理,这一对矛盾才能从两极对立的状态下蜕化出来,富有意味地耦合在一起。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特征,这决定了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欣赏具有"反懂"性.具体表现为:有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没有明确的意义,对于这样的作品,欣赏当然不能以"懂"为标准,可以是"反懂"的.而有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以"反懂"的方式写作的,对其欣赏当然或至少可以是"反懂"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在网络时代发生嬗变,并实现其价值重构.网络文学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让文学审美走向平民化.网络文学对内心的直接、率直、毫无矫情的表达,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与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论文学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在文学欣赏中,也会有一定的鉴别或品评,却以玩赏为主,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教育。文学批评虽然重在品评优劣,但一般来说,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批评,往往是从欣赏着手的。因为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这决定了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意境、形象,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文学作品的文字结构本身,能不能带来一定的审美价值呢了回答是肯定的。事实上,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从“声”的角度体现了这种文字结构的美感因素。这里首先涉及到的便是语感问题。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而又很有探讨的必要的问题。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是诸因素结合的有机体。有些人把语感看作人们对语言的简单的直觉,这就不免停滞在它的表层结构上而难以深究它的内涵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约5年前,在中南修辞学会的年会上,戴锡琦先生宣讲了他的论文,内容是关于古代诗文的修辞研究。他的发言受到欢迎。会后我们交谈了几次,我对他作为一位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能选定修辞这个结合点作研究,表示支持和赞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文学作品是好的、美的,它的语言却不好、不美,这是不可想象的。古代的诗文作家,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因此他们的许多作品广为传诵,经久不衰。这就是魅力。分析和鉴赏古代诗文,如果不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不…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形式审美规范的有机统一原则文学形式与生活形式,不在同一个层次.文学形式不是与生活的一切偶然性结合在一起的不可重复的形式,它是一种普遍形式.它不是作为天然形式而出现的,而是人造的规范形式,它比复杂无序的天然形式稳定得多.它不是僵化的空壳,而是一种特殊的有序结构方式.它的功能就是把无序庞杂的生活净化为有序结构,它是审美规范的载体.不管不同的文学形式之问有序结构的原则有多大的差异,一切文学形式基本结构原则有相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高玉 《河北学刊》2008,28(1):104-109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如果追求美的境界,语言是其必经的桥梁。语言进入文学领域,即成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材料。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里的语言符号运用是美的艺术。 文学语言的一个经常使用的手法,是把事物披上美的外衣,如赞美青春:美好的青春、黄金般的青春、火热的青春;如赞美夜月:皎洁的月亮、弯弯的月牙儿、玉盘般的明月;如赞美流水:流水潺潺、浪花飞溅、大江东去,等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体裁具有类型学意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之中,有种可属,有类可归;具有时代意义,反映出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审美意义,在语言状态、结构状态、形象状态诸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具有民族意义,在语言和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文学意义,对作家创作起到规范的作用,对文本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读者欣赏起到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美生成轨迹的独特观照──《文学美探源》评析许建民文学作品的美是怎样产生的?文学美的根源是什么?这是王臻中教授在其新著《文学美探源》(巴蜀书社出版)中着力探求的主旨。文学美的根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 ,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 ,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 ,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19.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审美潜在着生命的强力,人面对文学作品并进入鉴赏之际,就是把他的深度展开在审美对象中。在审美情态中,每个人完全是他自己,而且被他全部的审美经验充满着。但是,作为审美意识与经验,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必然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深深地积淀着民族的心理特质。因此,审美者的审美个性乃是民族审美特性的呈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试就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思想的特征,加以梳理,对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或许有抛砖引玉之义。一、内在美的追寻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形式,它主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