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馆藏之富、版式之多,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代科学文化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但在使用古籍时,鉴别其版本、辨明其真伪、区分其时代价值,颇为重要。东北师大图书馆馆藏“善本”中的《修业堂初集肄雅诗钞》(以下简称《诗钞》),清翟廷珍著,诗六卷、文集八卷、杂集二卷,全函四册。是国内现存少见的泥活字本。根据什么鉴定它是泥活字本?翟氏为何再现泥活字?清泥活字本有何价值?这是本文所要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Discourse”是一个西方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如语言学中)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定义。本文将讨论“discourse”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discourse”的汉译问题。文章建议,“discourse”这个术语可根据其不同的含义汉译成“篇章”、“话语”、“言语”、‘话篇”等汉语术语。  相似文献   

3.
文有文眼 ,戏有戏眼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也应有最能吸引学生的闪光点———课眼。抓住它 ,可以纲举目张 ,通过它 ,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课眼的设置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课文的“文眼”或“诗眼”即可作为课眼“文眼”是作者炼字立意、叙事描景、理线点题之结晶 ;“诗眼”则是诗的意境的浓缩、诗人情感的真实再现。有些课文 ,教师可以直接把“文眼”或“诗眼”作为课眼 ,准确把握作品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题目中的“记念”即是该文的“文眼” ,教师在讲…  相似文献   

4.
对“metaverse”的精准翻译既要做到术语译文和原文的对应性,又要避免术语体系上的错位,具有典型的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研究价值。“metaverse”作为混合词译为“元宇宙”面临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质疑,“meta-”与“元-”在术语翻译体系中也具有非直接对应性风险。文章建议将“universe”译为“本宇宙”以提升术语翻译体系妥当性,而网络时代的语义异化消解了“meta-”与“元-”非直接对应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建议构建“-宇宙”系列混合词术语的“X-Y-Z”命名规则,X是特征限定,Y是基本维度,Z是词根概念。“X-Y-Z”命名规则具有演绎性与规范化特点,并具有可扩展性,能够确保术语翻译体系的妥当性。  相似文献   

5.
“以文为诗”作为明显的创作倾向始于韩愈.首先认识到韩愈“以文为诗”艺术手法的是欧阳修.陈师道则第一次提出这一术语.它作为对总体的宋诗的创作特点的概括,是后人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内涵大体上就是严羽所说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陶潜的《桃花源诗》与记两相对照,明显地存在差异。如对道路的描写,记中为“阡陌交通”,而诗中为“荒路暖交通”;对衣着的描写,记中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诗中则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等等。据此,许多人对记与诗的关系问题提出许多的看法。笔者在此将提出并试图证明下述观点:第一,记原取自民间传说,其内容是已定的。而诗则是陶潜听说并记录了这个传说之后,在其引发下,又将传说变形升华之后的产物。而并非如人所说,是作者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情绪下写就的两篇各自无  相似文献   

7.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隐秘的文本空间。此诗在“山—海”对立的结构形式中表征了“八十年代”“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缺失或不满,即“求诸于外”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失父/寻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诗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说诗而提出诗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相似文献   

9.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提起“诗眼”、“词眼”就会使人想起那些几经锤炼,在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诗眼”、“词眼”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不太早。一般只能追溯到宋、元。如有人曾指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  相似文献   

10.
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