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诗歌意境审美中,除了主客观的异质同构有利于进入艺术鉴赏的佳境外、主观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但对此却须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审美主体若能不囿于陈说,充分驰骋各自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对诗境作出独特而富于审美意义的再创造与再评价,则将大大有益于诗歌鉴赏局面的繁荣及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若无视意境的客观性而率意标新立异、强  相似文献   

2.
赵一平 《理论界》2012,(11):127-129
经典意境理论关于意境的审美体验描述,是把当前的研究同传统理论连接起来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一种诗歌学或目的论的说明方式,阐释了意境的结构,认为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场结构",其审美效果的生成依赖于整个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将其分割还原到意境作品里的具体成分上,所以意境的审美效果既有模糊性又有稳定性。这形成了意境作品的独特魅力,也导致了意境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意境与意象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中两个传统的审美概念。现、当代的文艺理论著作中,“意境”运用得比较多,受到重视,而“意象”一词因“形象”一词运用得广泛,长期来反被掩盖了。直到西方现代文论近几年来较多地被介绍过来,其中有一个二十世纪初叶欧美的“意象派”(Imagism),声称他们创作的宗旨就是受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启迪而形成的,于是“意象”说才又在自己的故乡热闹起来。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象”说缺乏系统的研究,不少理论文章运用这一审美概念时,往往与“形象”、“意境”发生概念的混乱。对于意象与形象,从最初出现的同、异,到存在于不同的审美观照,以至表现出不同的外相内性,我在《意象、形象比较说》一文中已加以梳理和初步界定。现在,我想对于“意境”与“意象”也做一点同样的工作,探讨一下“意境”与“意象”的源流异同,论证不能用西方的“意象”说来否定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论;“意境”与“意象”作为两个生命力很强的审美概念,在当代文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活动中,还能够继续发挥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的“共时效应”。  相似文献   

4.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5.
空灵是指诗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一种超逸灵活、不着迹象、通脱幽远的至高境界,空灵诗境中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博大和谐如行云流水般"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并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无我之境。诗歌的空灵意境给读者拓展了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的广阔艺术空间,而虚实结合则是诗人创造诗歌空灵意境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范伟军 《河北学刊》2002,22(6):107-110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7.
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王昌龄第一个把"境"引入诗论,倡导"纵横"思维,阐述"境思"理论,提出"意境"审美范畴,是中国诗歌艺术思维的一个重大转折。"境思"成为了中国诗歌以心灵自由为特征、强调主体情感抒发的基本思维模式。从"象"思维到"境思",是中国审美思维的一次富有历史性跨度的心灵横向超越。这一思维变革的价值,远远大于"意境"概念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的三种审美范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概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常一言以蔽之曰:情景交融。而我则认为,情景交融不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理想范式。如果我们从诗歌创作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意识)与景(物象)的结构方式至少具有三种不同的审美范型:(1)物感型,以《选》诗(即八代之诗)为典范;(2)直觉型,以唐诗为典范;(3)内省型,以宋诗为典范。宋代以后的诗坛有学《选》、学唐、学宋的各色流派,不仅说明“选体”、“唐音”、“宋调”这三个概念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内在美学结构,而且也说明它们作为诗歌的审美范型已为后人所认可。王昌龄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约略从主客体关系涉及到诗的几种审美范型,启示我们从心与物的二元关系上来探讨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嬗递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方面.围绕脚韵的使用与否,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现点:一是主张使用脚韵;二是可以不译其脚韵,也不必译其脚韵,认为在现代英诗中,脚韵已不是不可缺少的音韵手段,而且如果脚韵用得不当,则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会影响意境的完美.这两种观点貌似截然不同,其目的却是一致的,其标准是相同的,即在译诗中如何兼顾意义的确切和意境的完美.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各种欠妥的意义表达方式对意境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甲辰 《兰州学刊》2007,(3):182-185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入出"说,强调鉴赏者既要入境入情,也要以审美的态度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判."入"与"出"的统一是鉴赏者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内心与外物的统一,也是鉴赏者与作品之间"合"与"分"的统一.这种统一,从本质上看就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诗歌意境建构审美功能 ,在于能以所成之诗象空间与谐动之力 ,将审美者的生命经验加入其中 ,并延宕其感受时间 ,实现生命信息的交流与共感。因此 ,诗歌意境建构重要因素的语象系统应有充分的导引力 ,其所含信息就要新鲜 ,富有生命活力 ,富有启迪性 ,从而构成体现“空—舞—道”结构的诗的意境。这种以体认宇宙的生命活力为审美指归的意境建构 ,乃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中国诗歌意境美可分为壮美与优美。壮美的意境 ,必有雄浑壮阔的语象系统与体现生命强力的刚猛之舞 ,必有广阔的空间 ,成大境界 ;优美的意境 ,必有轻柔恬静的语象系统 ,以及体现在生命自由和谐的曼婉之舞。  相似文献   

15.
意境成为诗词创造者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归因于意境创造中的主体人格文化因素的渗入作用;意境在审美本质上是诗人人格文化的自我观照与自我完善;意境评价强调高尚人格格调;诗人文化人格对意境的审美观照作用产生了刚阳壮美型、敦和平远型、超化空灵型、哀怨悲情型的意境,因而形成诗歌相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历史意识与先锋诗歌观念的现代性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降,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经历了一次诗歌观念现代性重构的过程。这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以及历史场景的大范围转换有关,因此这种诗歌观念重构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对于历史的不断的理解与接纳。在一系列的现代性思想景观的呈现当中,现代性本身在此间表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与历史深度牵连与融合生长的复杂形态。作为理解这一时段的诗歌观念的锁钥与现代性观念本身的新生,对于当下诗歌领域尤为重要.这可能恰恰说明了新诗艺术现代性本身的"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它以直观形态显现对诗美的心灵感应 ,其主要特征是模糊性、多义性与情感性。悟性判断契合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 ,也提供了鉴赏者与读者直观沟通的可能。悟性判断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土壤 ,它与道家的以心悟道、佛家的以心悟禅的思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继承与发扬悟性判断的诗评传统 ,对于发展我国的诗歌鉴赏学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述语或命题,怎样进行历史的、唯物的分析,还其历史的地位和辩证法;怎样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一分为二地区分出有价值的理论因素,批判其封建糟粕。这仍然是文学理论批评者和美学史家今后的任务。如“温柔敦厚”便应该如此。经过历史的考察,不难看到,“温柔敦厚”这一诗歌理论命题,具有两种不同的内涵,即诗歌的道德内容和审美内容;具有两种不同的原则,即诗歌的伦理原则和艺术原则。因为任何的一种艺术,诗歌包括在内,不可能与道德伦理截然分开,更不可能没有艺术方法,而二者是又分开又联系的。反映在理论批评上也往往如此。正如中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