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华燕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53-57
人权是每个自然人均享有的个体权利.个体可以通过集体的形式主张实现自身的人权,但集体只是人权的运作形式,而非独立的人权的主体形式.人权只由自然人享有,法人、社团等法律拟制人格,因缺失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可能成为人权主体.自然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享有人权,人权主体资格不因国籍差异、道德水准高低而受影响,但特定身份会影响特定人权形态,即社会身份影响人权内容但不改变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的诞生对非洲人权保护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章全面规定了人权和民族权,并针对宪章的良好实施规定了缔约国的国内实施义务。南非作为该宪章缔约国,采取了通过新宪法、建立宪法法院、制定保护人权的法律以及设立人权机构等一系列措施来确认和保障宪章人权,有效地推进了宪章所规定权利和自由在其国内的实施,从而使南非在区域人权保护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对艾滋病人人权的保护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于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35-136
电影《楚门的世界》描述的是在一个人为的环境中,男主角在不知情的情形之下,从出生到长大的生命历程暴露在观众面前,在觉察到自己的境遇之后,愤而抗争,取得自由的故事,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陷入道德沦丧,人权惨遭践踏的境地,以及在物质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同时,又被物质文明异化的可悲命运。 相似文献
4.
汤葆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69-27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理论深化了对人的理解.马克思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而表明人的感性的丰富性,通过共产主义理论表明了人的普遍的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属性即感性和社会性.那么,人权应当以此为基础,其内容应当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生存权,以及为了实现感性的丰富性和普遍性而存有的劳动权和社会权. 相似文献
5.
陶磊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13-16,21
石书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一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直接指认为意识形态性,不仅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违背,且这一指认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定性也不相符合。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实现方法论和研究视角的转换,即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而不是从直接移用相关学科概念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而不是从纯粹的概念思辨出发,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理性地具体把握。 相似文献
6.
7.
张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36-642
当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日益凸显,人类的安全观念和实践也处在史无前例的变革之中,综合安全、合作安全、认同安全等新的安全理念层出不穷。其中,由联合国大力倡导的有别于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新理念———"人的安全"尤为引人瞩目,它以悠久的渊源、全新的内涵出现在安全哲学研究视野中,预示着安全哲学研究的重要转向。而环境人权作为新一代的人权形式,体现了"人的安全"的基本诉求,既保障了人的生存权,也彰显了"人的安全"的重要内容:健康权和发展权。同时,更重要的是,环境人权是"人的安全"这一安全理念在国际间达成有效沟通和落实的一个现实途径,也是安全哲学中公平、正义等人类基本伦理价值的体现。本文论述了"人的安全"理念的缘起和内涵,着重评介了奈尔.麦克法兰等著的《人的安全和联合国:一部批判史》,并指出了"人的安全"与环境人权的内在关系,分析了"人的安全"理念的发展前景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承铭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5):617-62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我国宪法在人权本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对实体性人权表述和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协调二者在人权本源理念上冲突是我国加入《公约》面对的首要宪法调整问题.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社会现实,调适、建构起新的人权本源宪政理念,即人权是人自身所固有的、基于人自身的本性所产生的,因而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不是以法律、国家是否规定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9.
人权本源宪政理念的冲突与调适--我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宪法调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承铭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5):617-62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我国宪法在人权本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对实体性人权表述和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协调二者在人权本源理念上冲突是我国加入《公约》面对的首要宪法调整问题。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社会现实,调适、建构起新的人权本源宪政理念,即人权是人自身所固有的、基于人自身的本性所产生的,因而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不是以法律、国家是否规定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0.
晋继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48-57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当今全球议程中日显重要。当前的国际人权机制在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问题。从人权的视角来探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之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人权路径也反映出了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全球正义原则。国际人权规范的内化程度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国际人权机制的主要规范载体,《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而言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然而,由于国际人权机制的非强制性、健康权的模糊性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人权机制的区别对待等原因,国际人权机制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梁成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34-139
奠定于现代政治哲学之上的现代人权观,基本要义有三:人权的主体是个人;人权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公民权利;人权价值具有绝对的普遍性.然而,现代人权观正面临着挑战.基于古典政治哲学的反思,可以发现人权主体是个体与集体(国家是最大的集体)的统一体,人权内容表现为标示着个人存在的公民权利与标示着集体存在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体,人权价值具有绝对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2.
谢振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2-35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很少相遇,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关系的二重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英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其对立性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权限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和两者在政治运行中的双向互控;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者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基础和根源,表明两者关系的实质是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表明,两者的关系通常呈现出三大规律性特点,即政治权利的范围日趋扩大,政治权力的范围日趋缩小;两者关系日趋法制化、明晰化;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振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9-92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班文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9,27
建立普遍的人权文化,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实现,是联合国许多文件宣示的人权教育目标,也是所有国家和人民共同肩负的使命。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遵行,也具有重要的道义、法律和文化基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应当积极开展人权教育,并借助其他必要措施,促进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在这一领域,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应该也能够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103-108
从我国宪法政治权利图景中可以勾勒出隐含的政治权利能力与政治行为能力的二元规范结构。此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权利规范的实然面相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应然面相之间的错位,不过该结构之原理及正义性也为此错位之消弭提供了诠释路径。若此二元构造能明文入宪,则政治权利文本与规范将获得重构,并与政治自由主义形成和谐自洽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7.
陈佑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20-25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主要是在对古典人权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肯定了古典人权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又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包括人权的历史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人权的主体观等内容。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人类解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郇庆治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21,30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不断修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正在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护与保障.但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治)建设还未达到一个历史性“拐点”,即明确确立与宣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的宪政基础.中国环境法制(治)建设的更大进展,除了法律渠道下的渐进改良,更为关键的也许是来自政治与社会的动力,尤其是来自民间基层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0.
谭吉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92-95
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的人类政治生活中,人权问题一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权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外延从国内管辖之事务走向国际化。人权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权方面的国际宣言、决议、公约的制订和通过,使尊重和保护人权成为国际法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是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领域。三是国际上出现了大量的人权组织。在人权的国际保护方面, 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有关人权问题的国际条约,并采取一切必要的立法、司法、行政措施贯彻条约的各项规定。但同时又要反对以人权为名, 行干涉别国内政之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