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双语教学是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但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历史久,并取得了成功。我国的双语教学与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在目的、环境、师资以及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新加坡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国外很多国家的双语教育具有“沉浸式”教育的特点,开始时间早,一般从小学阶段开始,且具有较完备的师资力量和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开展的双语教学,在教育目的、社会语言环境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国外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时要牢固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符合国情的双语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对开展双语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各大中小学校都已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我们对外语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以致出现了盲目追求双语教学的现象。本文从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入手,对我国中小学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冲击、思维习惯的影响、师资匮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双语教学的开展是解决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现状与弄清“双语教学”的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期望对理论研究和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资源管理进行不断探索,构建我们双语教学的系统工程,营造双语教学的课堂文化,以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介了我国双语教学的界定及双语教学实践的历史和现状,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是: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开发“隐性课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汉族为主的国家,研究其英汉双语教育模式及语言使用最新现状对我国双语教学具有针对性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其它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作者首次从历史角度归纳了新加坡双语模式,并在当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语用调查。本文是关于社会语用环境和语码夹杂现象的调查分析(家庭环境部分已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结果显示,近40年的双语教育对以汉语方言为主的华族语用传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华族学生日常交际中最常讲的语言转向英语,最常讲方言的学生不足1%。街面用语中使用英华双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原来的方言拼音逐渐被取代。不过,华人的华语交际能力得到较好的保持。整体而言,新加坡已经实现了“突出英语、保持母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英汉双语教学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将双语教学本质的探讨限定在我国高校的英汉双语教学范围内,从“目标”的角度研究双语教学的本质。揭示与分析了双语教学的两个教学目标———提高英语教育水平、维持与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结论是:我国高校英汉双语教学本质是试图通过大量运用英语这一非母语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与新加坡及欧美的双语教育相比,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对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针对新加坡等国的先进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适合采用“以外语为主”的双语教学、“师生自主”的分类教学、“培养培训双语师资为主、外聘为辅”的工作思路、自编双语教材或附汉语译文的国外原版教材和相应的双语教学考试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外很多国家的双语教育具有"沉浸式"教育的特点,开始时间早,一般从小学阶段开始,且具有较完备的师资力量和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开展的双语教学,在教育目的、社会语言环境及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国外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时要牢固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符合国情的双语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美国双语教育虽历史悠久却历经波折,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由发展、限制发展、大力推广和走向衰退四个主要阶段.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受政治、文化和移民等诸多因素影响,对其发展进程的回顾和反思可以得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开展双语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应实施有保留的双语教育、稳定持续的语言教育政策和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和双语师资.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