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友王朔     
1977年1月初的一天下午,一百多名北京籍应届高中毕业生,身穿中国海军当时特有的深蓝色冬季军服,一起登上了一列开往青岛的军用列车。他们是197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水面舰艇部队应征入伍的新兵。我和王朔都在其中。我  相似文献   

2.
网友王朔     
锄禾狂舞 《可乐》2008,(2):65-65
所谓名人,不过是名字响亮一些的普通人。我曾经是王朔小说的忠实读者。王朔对社会的洞察、批判的笔调,以及小说的张力,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酣畅。我对王朔顶礼膜拜。最近,我惊奇地发现,偶像王朔就在我身边,只是一个网友而已。  相似文献   

3.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的人们有个远大的目标--流芳百世,但那时候时光好像比较慢。"百世"也没多少改变。可如今再想"百世"就有点难,这个世界的变真的让人有点抗不住。所以便是泰斗也总有被说的余地。总把王朔和老舍放到一起说,是有点不公平。首先他们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其次,这与王朔说金庸不同,这其中没有交锋,我们倒能听听王朔怎么说老舍,但只能猜猜老舍会怎样说王朔。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内容纷呈,形式斑斓。特别是90年代,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坛出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状况。王蒙曾在北大举行的“后新时期文学”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文学存在着三种令人感到兴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以王朔和新写实为代表的调侃文学现象,使文学从神圣的祭坛上跑下来,蹲着和读者说话。在这里,王蒙有见地地指出了“王朔现象”。 王朔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其独具的敏锐、特有的叙述视角,塑造了一群按快乐原则  相似文献   

6.
吼一声王朔     
王朔 《可乐》2011,(6):55-55
小时候怕父母。小孩们一起玩时互相帮着晾望,看见谁的父亲正住家走就提醒这孩子赶紧撤。我最怕正玩得高兴,身后传来爸爸的吼声:“王朔!”那吼声真能让人全身血液凝固。  相似文献   

7.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王朔是谁?     
王朔是一个真正的孩子记得当年的一个现象:正读着王朔作品的人,当满耳目灌着尖损刻薄又邪趣横生的王朔式"黑话"时,抬头猛见王朔照片,都大吃一惊--这个一脸无辜,腼腆羞涩的家伙实在不像坏人啊. 王朔这次按捺不住地要正本清源:"我前些年一直演一个北京流氓王朔,其实我不是.我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内心真的很美,我没有害过人,没有对不起人."王朔惯于指东道西,但这是一句实打实的话.  相似文献   

9.
王朔在中国文学中有其独特贡献 ,即开创卖文之先河 ,率先与影视联姻 ,彻底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角色功能和文化人格 ;通过塑造“痞子”形象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廓 ;转变了文学批评的某些范式 ;拓展了小说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0.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王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新时期文坛上倍受瞩目、争议颇大的作家之一。探讨“王朔现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特别是从社会、商业两个意义上来研究作为文学现象和商业现象的“王朔现象”,有助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启迪。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它反映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一种新市民文化的诞生与崛起;包含了反叛传统、个人主义、金钱观念等某些现代观念,为文学题材突破禁区增添了勇气。作为商业现象,它是靠商业手段制造、包装、推销而走红的现象,是文艺和商业的.种结合物。  相似文献   

12.
王朔的小说犹如一组矛盾的组合体:玩世与愤世,逍遥与沉重,亵读与忧患……这一切,极为奇妙的融于一体。这使社会上各个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作品的不同方面找到感情的渲泄点:那些在现实中不胜重负而又无可奈何的人可以从作品中寻找到瞬间的轻松;而那些痛恨僵硬意识的人则  相似文献   

13.
王朔的小说总是以反理性的精神取向解构现实人生、摒弃幸福爱情,抹煞了英雄、爱情与信仰,充满了顽主、小人物与价值的迷失,呈现出浓厚的世俗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由之而迥异于经典的叙述话语,迥异于传统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14.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15.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认为王朔作品反文化意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反文化传统的失败、审丑意识以及对大团圆结局的戏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朔小说中存在着几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反讽",包括主题级反讽、情境反讽、语辞性反讽等.  相似文献   

20.
王朔小说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 ,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 ,对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