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高振中同志《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作品》一文,(《延安大学学报》1980年第一期)根据鲁迅先生的教导,对陶诗作了新的探索,应当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但是不顾陶诗的实际情况,硬把鲁迅的指示绝对化,把它当作固定的格式去套,几乎把陶诗全部归结为“金刚怒目”式作品。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中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  相似文献   

2.
“刑天”补释─—兼谈殷墟卜辞中的首、面、天三字冀小军(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形天”之名,古书中或作形夭、刑夭、刑天。袁河先生认为,依义当以“刑天...  相似文献   

3.
一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恩平郡谱》:“蛇谓之讹。” “蛇”何以号为“鱼”?“蛇”何以谓之“讹”呢?这种发音,不论读“鱼”还是读“讹”,都不象汉语。从地理上看,上述二书记的是古越人活动区内的事,很象是古越语。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属于先秦时代,关于“蛇”字的记音,当时的汉字读音属  相似文献   

4.
徐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也是我国当代卓有成效的著名报告文学家。文化革命前,他结集出版和单篇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有《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一桥飞架南北》、《祁连山下》等。“文革”后,他更是焕发了创作的青春,以高度的政治远见,勇敢地闯入过去少有人问津的文化科学领域,跋山涉水,探索隐微,辛勤耕作,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科学诗篇:《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形天舞干戚》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形天舞干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报告文学评奖活动中,分别获得优秀  相似文献   

5.
近代学者对于陶渊明思想本质的探讨,发表过多种意见。梁起超认为,陶渊明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胡适则认为,渊明平生实行自然主义,井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清谈的口头玄理,陈寅份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为新自然说,政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会释迦而宗天师者也”,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一文中说,“陶诗中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以《饮酒》第二十首为例,证明“实和淳都不见于《论语》,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铺排史料的基础上,发现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三的“本事”不见于《山海经》,乃出于《尚书》等典籍。由此进一步考释出;一、这是一首被后人误收入《读山海经》组诗的咏史诗;.二、陶渊明对尧禅让舜是一种讽刺态度,而对共、则是同情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企图化东海为桑田的神话,最初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土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这个神话的缘起是由于炎帝的女儿被东海淹死,为报复东海为虐,死后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即发鸠山)木石填塞  相似文献   

8.
刑天神话·猎首习俗·头骨崇拜刘黎明《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或作刑、邢。当为刑。天,甲骨文及金文上部均像人首,其义为颠、为顶。刑天即断首之意。此刑天,初本无名,断首之后,...  相似文献   

9.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10.
说“万舞”     
《楚辞·天问》有“干协时舞”之语,学者多未得确解。或以“舜格有苗”解之,①非是。《天问》此处,原无错简。自“该(亥)秉季德”至“后嗣而逢长”计六节、二十四句,都是说殷的先世王亥、王恒兄弟故事的。②我们在此,哲不细悦。且引证古笈,专释“干”的意义。 原来,干,即所谓“万舞”。《大戴记·夏小正》:“万也者,干戚舞也。”《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郑注:“干戈,万舞,象武也。”可见,干舞(万舞)是从战阵发展而成的。它的历史十分古老。《墨子·非乐上》引逸《书·武观》篇云:“启乃淫溢康乐,……万舞翼翼。”  相似文献   

11.
西汉《马王堆帛画》中段,有两只女人头的飞鸟栖息在帷帐上。有人说它是人面鸟身的勾芒,①有的补充说它“颇象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所说的‘人类鸟躬’的鸣鸟,或是‘有神人面,鸟身素服’的句芒”。②案《墨子·明鬼篇》说句芒神“鸟身,素服三绝”,天帝命它赐给秦穆公“寿十年有九”,郭璞《图赞》也说句芒“衔帝之命,赐龄秦穆;皇天无亲,行善有福”。《帛画》  相似文献   

12.
1.释“乾坤” 乾坤二字,《周易·系辞》及《说卦》均谓指天,地。(《周易·说卦》:乾,健也,天也。坤,顺也,地也。) 然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兹分论之如次。乾字古音读幹。闻一多说:乾为干、湿之于的本字,繁文作斡。卦名之乾,其正字当为斡,(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第四五页)其说甚确。唯斡字古音与今音亦不同,当读“管”。(屈原《天问》:斡维何系一句,斡字古本作管。)则乾一斡一斡盖以形音相近致讹。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一篇脍炙人口,誉满古今的不朽之作。自唐宋以来,研析者,称美者,颇有名家硕士。如:北宋欧阳修就说:“晋无文章,惟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两晋并非没有文章,而欧公之意殆谓堪称妙文者,惟此而已。清代吴蔚文言之更为具体:“晋时如茂先、太冲、二陆、三张、两潘、景纯、束哲,虽称巨擘,然不免以博溺心,以文灭质,惟渊明之《归去来辞》,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吴梯《巾箱拾羽》也说,“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迄至解放以来,各高校教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记叙了许许多多的怪物,曾被人称为“语怪之祖”。连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两千多年来,有人迷信它是实有的存在,有人则嘲笑它荒诞不经。鲁迅说,“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今人则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原始人“奇特的幻想”。然而,幻想只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既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就不能超越思维的最基本的规律。无论今人和古人,只能思维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而决不能想象不曾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无论是控制  相似文献   

15.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蒙文通先生《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及其产生地域》①一文,论及《山海经》“即有散失又有增补”事,他说:“《海外南经》篇首‘天(雪按:今本无天字,是。此未详所据)地之所载……唯圣人能通其道’一段文字,全同于《淮南》、《吕览》,也当是后人所增入者”。按:《海外南经》篇首“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经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十一句,与下“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文义不属,蒙氏以为“当是后人所增入者”,自为有见,然尚有未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于“地之所载,六  相似文献   

17.
夏代巴人地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代巴人地域考田敏夏代关于巴人的史料仅见《山海经》孟涂司巴一条,《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此外,夏代立国之先,尚有禹时巴...  相似文献   

18.
巴人世系考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后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略《山海经》中的“太吴”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由于《山海经》与《路史》的记载,加上太昊、伏羲的区别,在巴族族源问题上便形成了西源说、东海说和东西二源、形成于清江说。西源说认为,《山海经》记载中的太吴即伏羲,而伏羲为西…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国殇》与《九歌》的关系作为诗歌名目的“九歌”,来源很早.《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也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似乎远在夏朝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也有“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传说.《九歌》其实是屈原取民歌的形式,假借神鬼之名,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也许是羡慕民间《九歌》之美,于是把自己的作品也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