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让·居友的原著<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为文本,具体介绍了居友的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个体生命所固有的本性是道德之根源;道德情感源于生命的繁殖与扩散的本性;道德义务是生命本身的产物和表现;并对居友的这种生命伦理思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3.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建构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生态道德教育势必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与落实,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郁的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认为孟子所讲的"不忍"是"性",但实际上"不忍"是"情",是自我对于他人的一种情感。正是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忍之情,所以每个人都能行道德之事,做仁爱之人。但由于受到"利"的影响,人们的情感开始变得麻木,开始残忍地对待他人,而这正是现代社会道德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臧新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82-84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针对现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寻求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战略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鲍荣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
孔子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它有超时代性特点,可以为现代社会服务。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被更多的关注。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它为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它为大学生道德情感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和生命责任情怀。它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和道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许海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70-17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拓展,是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转型的需要。它蕴涵了人与自然正确相处之道、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道、人类共克时艰之道,对于大学生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资源以及大灾时期健康伦理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化、数字信息化、法规化等多种手段是开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继承工业文明而又批判工业文明的弊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当今时代崭新的文明形态.环境道德是适应生态文明发展需求的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要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命极限的超越--试论司马迁理性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积淀和司马迁的遭遇,促使司马迁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生命观.具体表现为对生命本体的体认和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是司马迁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后精神的升华和生命力的勃发,是对生命极限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12.
道教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在西方也有较高的认同度。道教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方面累积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理念上,道教强调"守道"、"守一"、"法自然";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规范上道教"贵生"、"恶杀";在生命健康生态伦理文化形式上,表现丰富,且多有引导。现时代深入挖掘道家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命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理念,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一是从“体”外关系转向“体”内联系。不再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外在关系,而是将其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一种内在联系。二是从“控制自然”转向“遵循自然”。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向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是从“发展生产力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转向“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确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提升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命科技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运用,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冲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剖析了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人文价值本质,并强调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携手,共同促进生产力与生命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敬畏生命观是指人们对生命尊重、关爱、敬仰、维护的系统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在处理一切与生命相关联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持有的以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为价值评判原则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代,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应对当今生态危机中,人们应确立敬畏生命观.遵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态支持的伦理原则,正确处理自然规律与人的认知水平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的主体性力量理性张扬与过度张扬的矛盾,通过伸张生态正义,明晰生态责任,加强生态支持,优化生态管理,维系生态平衡,实现敬重、珍惜、关爱生命的崇高目的,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