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张我军等台湾作家提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命题,缘于日本殖民者将台湾文学排斥于其文学史之外而引起的反弹,台湾作家认为当时台湾落后于祖国大陆而欲向大陆寻求"现代""文明",以及台湾文学的固有根柢乃中国文化却与日本文化格格不入等。这个命题在1990年前后为大陆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广为引用,实在因为它代表着历史的事实和真相,但却遭到了"台独"派的猛烈抨击,加之以"统战""霸权""意识形态作祟"等"罪名"。在台湾自身的"台湾文学史"书写中,1985年后叶石涛等抹去或篡改了此前沿用的"一支流说",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2011)更从史明"台独史观"脱胎出"战后再殖民论",试图以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取代固有的"中华民族主义",如以"台湾心灵"来概括7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要精神,从而将具有"中华民族主义"性质的"回归传统"取向消音、抹杀和遮蔽。这种史观、论调助长了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认同偏向,应引起学界的高度警惕并加以必要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日本右翼势力既是"台独"逆流的始作俑者,也是造成"台独"势力坐大和台湾问题久拖不决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不容忽视.在日本右翼势力出于重新染指台湾需要和"台独"势力出于台湾"独立"欲求内外勾结的新形势下,我须制定正确的对日方针、研拟务实的对台方略和加快国家崛起步伐,以排除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的支持和对两岸统一的阻挠.否则,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增添变数乃至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3.
台湾文学的源头在祖国大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通过文人游宦等方式传播到台湾,并且培养了当地的作家。清后期,两岸文学相互促进,台湾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台湾文学的发展出路,当今重要的是揭穿所谓“本土化”的面目,坚定地反对“去中国化”和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遗憾:由于两岸政治的长期对峙,致使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一翼的台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严重缺失。为此,我们急切呼吁台湾文学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台湾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脉;吸纳台湾文学是拒斥文学台独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台湾地区"本土论"思潮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土论"或"本土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在当代台湾社会思潮脉络中,"本土"和"本土化"逐渐演变为一种内涵单一的话语,甚至异化成一种封闭、排他和民粹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从"本土论"的形成与演变中辨析台湾知识界的分歧,观察本土主义思潮极端化发展与"台湾文学论"话语霸权建构的关系,并分析台湾知识界对"本土论"的诸种反思、批判与解构.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是在 2 0世纪中后期,台湾文学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乡土文学作家。在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民族文学的思想。1983年,陈映真抱着将 历史真相 "告之于众的目的,发表了影响颇大的 铃铛花 、 山路 等力作。1985年,他又创办了大型报道纪实杂志 人间 ,着力于思想文化战线的战斗。尤其是 90年代以来,站在 中国人"立场上清理台湾社会历史,反思文学现状,直面现实,与文化台独和文学台独论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战斗。从 1999年开始,陈映真的文学创作 再出发 ",为文坛奉献了 归乡 、 夜雾 、 忠孝公园 等力作。无疑,陈映真创作的震撼力再次迸发, 像一个文学领域的探险家,从不满足于脚下的获得,不断地踩着坎坷的路前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的"空间转向"带来了对传统空间观念的极大挑战,文学研究是构成这一转向的重要组成.由此,"空间转向"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观念,文学研究如同文学一样成为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独特空间.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批判是学术界所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创新中的批判"立论,以"求新声于异邦"为观照尺度,讨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不足或局限一、对中国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二、对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批判;三、对近代小说观念的批判;四、对中国悲剧倾向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1930年台湾少数民族发动了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武装起义,史称"雾社事件"。在战后至今的70余年中,日本文学者从未间断过对"雾社事件"的文学书写。从战后日本对台湾殖民侵略的历史认知看,此类文学书写表现出从维护殖民主义话语到反省和批判殖民主义话语、从片面地叙述历史到重述历史语境、从独语到对话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初期到中期德国兴起的"民粹派文学"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对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条顿狂"、四十年代的"青年德意志派"的批判与对五十年代末德国作家兼学者拉萨尔"国民戏剧"的评论.也正是在对民粹主义思想批判与评论的过程中,马恩的"世界的文学"思想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他们致力于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世界历史",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的文学"思想,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化.马恩通过对具体作家与文本的剖析,指出十九世纪德国"民粹派文学"的本质是以德国统一为口号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其政治理念是日尔曼式的封建复古主义,这种思想与经过马恩改造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世界历史"观念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业文明已经彻底挖掉了一切民族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直坚持对民粹主义文学与民族自我中心观念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同志文学、酷儿写作、旅行文学、饮食文学、网络文学……),它们构成了对既往写作模式的颠覆,开创了新的写作范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颠覆, 是20多年来台湾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本论文主要就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同志文学--酷儿写作几种现象进行简要论述,衡定其文学价值,研讨其与既往写作模式的关系,阐释其"颠覆之美",同时也提出这些文学现象在进入台湾文学史时宜采取的写作策略,为台湾文学史的构建开拓新空间.  相似文献   

12.
范泉的台湾认识--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台湾的文学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一世纪40年代后期的极短的四年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资讯中,其所包含着的可能性远比后来导致的"隔绝"结果丰富得多.本文对这一时期的两岸文学的交流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范泉是向中国大陆介绍台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面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冲击,自觉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文学,在其所著、译以及编辑的有关台湾文学的文献中,体现了当时大陆知识分子对台湾文学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战后初期、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运动的支持自始至终、不遗余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在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内心深处形成了浓厚的"台湾情结",这是诱发其支持"台独"运动的历史原因;2.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日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运动作为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和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为驱动其支持"台独"运动的现实原因,也是主要原因;3.台湾当局设立秘密"专案基金"拉拢即大搞"金钱外交",是诱使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运动的经济动因.  相似文献   

14.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美观点还是技巧运用上,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15.
台独势力一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并视其为台独法理依据之一.文章认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主权一直属中国所有,"台湾地位未定"从来不存在,"台湾地位未定论"论证漏洞百出,极其荒谬.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局用台湾人民的血汗钱进行的"银弹外交"和军事装备只会鸡飞蛋打,不堪一击,"台独"只会给台湾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来巨大的灾难."9.11"事件后,美国将会对其国际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台独"分子将希望寄于美国人身上只能是痴人说梦.维持现状,继续等待不失为处理两岸关系的一种选择,但绝不是无限期的拖延.两岸统一,台湾高度自治才是两岸关系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18.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时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速;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