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大量优秀专业人才流向西方,且势头没有减弱的迹象。每年从印度班加罗尔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有近1/4去了国外。美国硅谷中38%的人才来自印度,印度5所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是国际最抢手的。印度重视数学和英语教学,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印度培养的信息技术工程师每年增加7.5万人,而且多数是为美国培养的。近年来,印度技术人员在美国不断取得成功。美国硅谷的2000家企业中,有40%是由印度人领导的。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的印度裔美国人多达30万。对于人才外流,印度政府表现得非常豁达。印度前总理拉·甘地曾说过:“…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在2001年第17期《宣传手册》看到一则题为《印度不怕人才流失》的资料。据资料记载,对于人才外流问题,印度政府表现得非常豁达。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就说过:“即使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在50岁或60岁回到印度,我们也没有失去他们。我们将因为他们在国外获得经理职位或成为富翁而高兴。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这看成是人才外流,而应该把它当成智慧银行,正在积聚利息,等着我们去提取。”特别是对于软件人才外流,他们认为:当印度的软件人才从欧美国家归来时,他们不仅带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是欧洲最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爱尔兰已经由人才外流国变成了每年净流入超过2万的人才流入国,其中,该国培养与吸引人才的战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最新统计显示,在“三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目前已近1500万人,其中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就有200万人。这些才才近三成辗转于世界各地,成为跨国流动人才。 目前,中国自主择业的白领正逐步取代劳务输出的“蓝领”,成为出国就业的主流。随着国际间人才竞争的升级,中国面临着第三次人才外流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人才回流创业中的六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外流一直是困扰我国人才培养的大问题。美国在二战后的20年内引进外国高科技人才就超过40万人,其中华裔人才占了三分之一。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据统计,从1978年中国开始对外派遣留学生至1999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计32万人,已有近11万人学成回国。尤其是自1996年以来,每年平均有13%的留学生学成后回国。最新资料显示,1998年学成归国人数达7379人,几乎是1990年1593人的5倍。回国发展已成为许多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第一选择。各种留学生创业园为留学生提供了优良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家采取设立奖学金、支持回国创业项目、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建设人才信息网络、完善归国人才管理机制等措施,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当前,人才流动趋势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才外流的严峻形势。综合来看,各国吸引人才回流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给予奖学金、研究基金和研究经费补贴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的一天,美国西海岸阳光炽烈,暑气逼人。然而,就在美国著名的软件集中地硅谷,1000多名印度人不顾酷热的天气,来参加一场特殊的人才招聘会。这些久居美国的印度人并非要在硅谷找一个饭碗,而是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开创事业,报效祖国。印度人才开始回流近两年来,“印度人才开始回流”已经多次成为印度甚至美国主流报纸的标题。那些过去争相去美国淘金和施展才能的印度顶尖人才,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悄然回来。他们说,“美国梦”醒了,而“印度梦”——在自己的国家淘金和施展才能的梦——却刚刚开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历届…  相似文献   

8.
走入当今美国社会,你会遇到众多说话带有非英语母语口音的人,他们中不仅有来自日本的电器专家、中国的物理学家、印度的计算机编程人员、欧洲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者、巴基斯坦的医生,而且还有菲律宾职业病医疗师和非洲的时装模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人们在美国辛勤工作是美国多年成功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年前,就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流失!其实,人才的国际争夺战早已在20世纪末期打响,且在新世纪里愈演愈烈。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我们正走进人才决胜的时代。据纽约《新闻日报》报道,美国联邦当局表示,对外国高科技人才,如中国、印度的电脑专家与其他高科技人员办理移民不需要等待,即可获得其雇主为他们申请的绿卡。在各发达国家采取措施争抢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跨国公司更是以“国际化经营,本土化人才”的战略,挟资本、技术、待遇等优势,开出各种…  相似文献   

10.
因特网的出现,使印度人的智慧获得了无限的发挥空间,一场IT革命正在印度兴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印度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比尔·盖茨说,未来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而是印度。印度在IT领域创造的一切辉煌,皆缘于一点成功的人才战略。“计算机总理“和基础教育 以IT为核心的高科技在印度的兴起和发展,与印度国家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印度刚摆脱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时,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颇具远见卓识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指出,一个民族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就必须依托高科技…  相似文献   

11.
《人才瞭望》2005,(4):110-111
据了解,2005年广州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153.4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所占比重需达到7:40:5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万人:普通高等(含高职)在校生39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21万人。但目前,广州技能型人才约为120.8万人,与实际需求相差32.68万人。而且,广外目前只有高级技师、技师3.98万人,高级工17.17万人,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出国留学尤其是自费留学的人员数量急剧增加,然而,海外人才回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其中公派留学生为6万多人。除15万多人回国工作外(其中公派生为5万多人),还有16万多人毕业后在国外就业。另据不完全统计,仅清华毕业的学生去美国硅谷工作的就有1万人,进入微软公司的达360人,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美国华盛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提供的资料,中国在近20年内流失了几十万学子,累计共有40多万人到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学成归国的仅10万人。另据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仅在美国本科以上的各类人才已达45万人,仅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就有6万名是中国人。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才交流》2004,(3):45-45
国家外国专家局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每年引进的外国人才只有五六百人;上世纪90年代猛增到每年6万多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已达每年24万人,若加上来自港澳台的各类人才,引进人才的总规模已接近45万人次。其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的境外人才数量最多,人数超过20万。外国人才的来源也已从当初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国家。20多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已累计聘请各类外国专业人才来华服务超过100万人次。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引智大国。 尽管如此,国家外专局局长万学远仍认为,中国在外国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科技公司人事部门的重要作用就是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进入公司。如果人事部经理能够做到这一点,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IBH新总裁上任,对于人力资源问题确定了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出色的、专注的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如何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则成为必须优先策划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谢文静 《人才瞭望》2006,(10):44-45
日本松下幸之助在主持松下公司时,写了《对人的思考》一书。其中一章就是企业要注重人才“再生产”。他在大阪总公司设置了人才培训中心,对新职工及在职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还兴建了36个实验室,招聘和培养了2.2万名研究生和工程师,使企业人才济济,职工创造力大大提高,公司生产和持有专利的产品达5.5万项,实现了他“从人才再生产到产品再生产”的宏愿。  相似文献   

17.
荀厚平 《人才开发》2000,(12):42-43
当前全球范围内对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竞相制定和实施各种旨在培养、引进、储备、管理和开发高科技人才的政策,以确保高科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人才外流的利弊问题,国内外有些不同的看法和作法,欢迎就此问题深人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是:国际间人才流失严重;国内人才流动失衡。据此,我们认为遏制人才外流趋势,扭转人才分布失衡的局面,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直接改变我国人才资源的再配置格局,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最终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在目前阶段,我国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个目标,搭建两个平台,完善两大机制,落实三项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国际化的步伐,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在不断增多,据报载,仅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科技人才大约有60万之多,而仅在美国的就有45万,其中世界一流的高级人才有3万多名,占美国13万一流科技人才的1/4左右。在高科技领域,华侨华人专家真可谓群英荟萃,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太空科学家徐遐生、王赣骏,物理家袁家骝,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建筑家贝聿铭、林同炎,艾重病专家何大一,工程技术专家田长霖,保险专家段开龄等都是著名的华人专家。在美国著名大学当中,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