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间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民间外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外交具有人民性、稳定性、广泛性、灵活性和两重性等特征,在新中国的总体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民间外交,新时期应该创造民间外交发展的有利环境,提高对关注民间外交必要性的认识,朝着"官民互补、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晓杰 《探求》2007,(4):47-51
和谐世界是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外交新理念,其广博而深厚的内涵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大智慧,集中呈现了中国领导人对自身发展经历与走向的深层探索和对世界变动矛盾与趋势的宏观把握。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基于对国内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对当今世界潮流的战略判断,体现了内政和外交的相互关联,还整合包容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中国的发展现实。  相似文献   

3.
"和谐"、"共赢"是新世纪我国外交工作的新理念。把握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文化渊源。我国的外交实践充分体现了"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奉行"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从而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舞台上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为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增多并且功能强化,是民间外交主体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网络形成,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全球治理”需要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参与,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信息公开化和便利的交流手段为非官方组织或个人参与外交提供了技术支持。民间社会不仅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还是民间外交的力量源泉,在参与全球治理、保护弱势群体、抑制世界强权、治理“民主赤字”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现代外交的公开化、民主化趋势为民间外交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敌强我弱的危险局面,回教同胞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组织领导下,以个人身份或组织团体奔赴海外,广泛开展各种民间外交活动,赢得了穆斯林国家对我国抗战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国际行为体之间和平共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状态.和谐世界既是人类治理的崇高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它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的世界治理理念以国家主权为依托,以主权平等原则为指导,注重世界和谐的原动力.坚持国家主权原则,是构建和谐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维护各国共同安全、谋求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国家主权原则,才能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杨毅 《创新》2007,1(5):62-66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层面上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的一种追求。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其提供程序上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来使之成为可能。而国际制度由于能够在特定范围内加速制度内的信息流动,促成了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的实现;并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以实现全球事务治理的有效途径,大大降低行为体国际交往的成本,保持了国际关系的连续性,从而能够从制度上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理念经历了从和平到和谐的飞跃。从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共处、不称霸"、"建立国际新秩序",到90年代中期以来过渡到和谐,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谐理念是对和平理念的继承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自信,是我国应对国际各种怀疑甚至敌对思潮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程永明 《日本研究》2007,26(1):71-77
战后以来,日本成立了众多的民间对华友好团体,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历史使命中日友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作为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前身的日中贸易促进议员联盟通过积极向政府提案、参与签订中日间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等活动方式,在50年代的中日民间贸易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孙晶 《学术交流》2013,(3):43-47
价值多元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在认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对意义的多重诠释。人文主义转向后的意义理论,更具有价值论维度的研究深意,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与人们之间普遍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利益的趋同性表现使跨文化意义的构建成为可能与必然,由此形成的意义共识的理论准备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队整体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形象作为国家未来发展道路和内在价值目标追求的统一体,是我国倡导和谐世界理念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倡导人文精神、建立面向世界的媒体平台和推动公共外交等途径来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和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当西方逐渐相对衰落时,当今的中国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权力地位。面对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剧变,当前中国外交正面临巨大的转型机遇与挑战。在经历了致力于生存的革命外交与致力于国内发展的发展外交之后,中国正迎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外交新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践行要符合世情、国情与现实需要,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在于,这是一条告别传统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大国外交之路,而致力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促进和谐世界的新型大国外交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单极与多极之间:中国外交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国际格局,是指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同时并存,相互消长,但是美国谋求世界单极目标和多极化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推动和谐世界目标的实现,为此,中国外交所扮演的角色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单极和多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世界的和谐共存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导思想。它的提出和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认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创新,将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刊特组织了几位学者从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世界、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以及与新农村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拓展和深化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高度和新境界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张艳君 《学术交流》2007,(8):169-171
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世界理念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理念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对外纲领,倡仪各国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充满着博爱情怀和理论智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谐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二者互为促进,互为包容: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实践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环境、重要的国际机遇与巨大的智慧源泉;和谐文化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武器,二者统一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对中华民族在和谐理念指引下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外交是日本对华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的对华文化外交基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不久的一个时期,日本的对华文化外交处于萌芽期,发展历程中遇到很多阻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取得全方位发展。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在深化发展和不断探索的同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涉外交往中,礼宾工作必须有章可循。礼宾制度,是一国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地继承、规范与发展中确立与完善的。本文对新中国礼宾制度的继承、规范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礼宾制度的创建过程、具体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布什政府凭借美国超强的综合国力大行"霸道",在世界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也难以应付全球问题,更不可能实现世界和谐。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曾在诸侯国中推行"仁政",成功地构建出一个相对和谐的"国际社会"。古今中外历史证明,"霸政"逆潮流而动必将失败,"仁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殊的中日关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民间交流(外交)”作为非正式外交渠道在外交中具有特殊的双重意义。但是,民间交流或曰民间外交并不能完全代表中日外交关系的全部过程,它仅仅反映了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对中日关系正常化实现之前,“民间交流”与政府间外交的相互关系如何评价?如何看待“民间交流”在国家关系非正常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变化曲线,即“民间交流”的涨落轨迹是否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相一致?制约和影响“民间交流”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等等,这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