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不仅是最高审判机关,同时也是法院系统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指导全国法院系统司法改革的职能.本文的切入点是,从最高院自身职能定位来讨论司法改革.这里的基本预设是认为,最高院自身职能的调整不仅是为全国法院改革做示范,同时也具有牵动效用,其职能的调整带动地方各级法院职能的转变,从而推动全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合议庭改革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议庭是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为合议制的主要形式.合议庭职责是否有效发挥直接关系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司法公正,因此,应积极完善合议庭制度.合议庭改革是人民法院"一五"、"二五"、"三五"改革的重点之一,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还应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即减少合议庭的适用;厘清合议庭内部关系;进一步缩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范围;明确院长、主管副院长、庭长对合议庭评议、裁判决定或意见的批准、签发权限;对院长、庭长要求合议庭复议的范围进行限定并具体化;完善舍议庭评议机制;少数意见的免责;完善陪审员参审制度.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存在着一种悲观的论调,即"中国的司法改革在走回头路".这种论调主要基于三大现象:一是2007年底,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提出"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并将其作为党在新时期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事司法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中,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主要目标是实现公正、民主、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笔者仅就其中的三个重要课题--陪审制度、执行制度和检察监督制度--谈一下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进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也处于司法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司法改革组成部分的检察制度的改革自然也是重中之重。检察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公正和效率。但应当改革哪些内容,除以目标为导向外,适当地借鉴其他国家检察改革合理的经验对中国检察改革将大有裨益。文章首先考察了当今世界几个主要国家检察制度改革的新动向,试图从中发现域外检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中国现行检察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检察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十字路口的中国司法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而言是成功的,而更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显然已经是一种共识,但20年的司法改革及其背后的法治现代化的模式却仍然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  相似文献   

7.
范纯 《日本学刊》2007,(3):35-46
世纪之交日本推行的司法改革已完成了立法阶段的工作。从实施阶段反观其立法成就,具有实效性、创新性的成果并非很多,许多成果是折中主义的产物。改革最终成功与否,仰仗市民参与司法程度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日本司法改革设计的视角宏大,但在改革方式上存在着制约和缺欠,未获得广泛社会支持,因此立法成就转为司法运行成果的“时滞”将是一个较长过程,还需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设计理路及改革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检察制度是以列宁法律监督思想为指导、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还吸纳了大陆、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同时承继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传统并结合基本国情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改革贯穿于当代中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司法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法律全球化的必然反映.建国60年来,中国检察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11月--1982年12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二是1982年12月--1997年9月,检察职能、职权及其运行程序逐步得到完善;三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至今,检察改革进入创新发展检察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性阶段.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以及检察制度改革方向和路径的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9.
法院制度现代化与法院制度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构现代型法院制度并使其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协调一致是目前中国法院制度改革的关键 ,也是衡量中国是否真正实现法治的参照系。要实现法院制度现代化 ,就应该对法院制度进行改革 ,包括在理论上勾勒出现代型法院的特征架构 ,并以此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分析中国当代法院制度的现代性和传统性 ,提出中国法院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与应坚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念富强 《社科纵横》2004,19(6):98-99
ADR是一种与诉讼方式不同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但是 ,与诉讼机制相比 ,ADR机制具有程序上的灵活性、费用上的经济性、时效上的快捷性和方式上的便利性等特点。在 2 1世纪 ,中国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ADR机制并使其与诉讼机制协调与互补 ,发挥积极的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司法建议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集中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司法外职能.广义的司法建议包括法院的司法建议和检察院的司法建议(即检察建议).就性质而言,司法建议只是一种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当前司法建议适用范围、建议对象、建议参与主体的自行扩张,印证了当下中国的司法属于建议型司法的模式.从长期来看,法院的司法建议应当废止,法院对外发出的唯一具有司法权威的文书只能是裁判文书.但对于短期而言,司法建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院与党政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可根据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对其予以改进,即严格限制司法建议的适用,规范适用对象、制作和发出程序,以保证法院文书的权威性,提升司法权威.针对法院的检察建议是一种非对抗性的诉讼监督,客观上有助于在保持法检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发挥更好的监督效果,在短期内可以进一步完善和适用,而从中长期来看.根本无需针对法院的检察建议.针对其他单位的检察建议则体现了检察机关的司法外职能.检察机关可以拥有此类司法外职能.  相似文献   

12.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最近在"正义网络传媒"协助下发布<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09)>,对中国司法改革的进展和状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份报告记载了中央有关部门21309年出台的一份题为<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权威性、指导性文件,涉及支撑法院审判业务的财政基础这个笔者一直有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的<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2月1日在北京公布.这份报告的三个特征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文本中心性.这份报告的基础内容是2009年中共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司法改革的规范性文本.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的有关法律文件来看,检察机关是中国的司法机关,而对于检察机关的性质,学术界、理论界仍然有一些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检察机关不是一个单纯的司法机关,它还具有行政机关的性质;也有学者认为,检察机关既不是司法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按照宪法的规定它就是一个法律监督机关.  相似文献   

15.
建立公正、独立、及时的司法审查制度,是中国统一实施WTO协议的国际义务。中国承诺层面上的司法审查的主体不但包括各级法院,也包括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司法审查的依据当然是法律、法规、规章等,但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依据尚需完善;司法审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也包括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的抽象行政行为。中国现行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司法审查制度的诸多方面均需完善。为此,要进一步确立司法审查机关的独立地位,扩大司法审查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司法审查的内部程序,改革法官和行政复议人员选拔机制,并建立健全司法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关键是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并在其中贯穿着方向引导机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和谐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总体方向与阶段方向、整体方向与部分方向、宏观方向与微观方向的关系,需要辩证地加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中,从理论的高度起到重要的方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6):34-40
院士问题,本质是知识寻租。笔者认为,解决中国院士问题,应重点放在评选制度的公正合理上,应当将真正符合院士条件的人选为院士,这是解决院士问题的治本之策。如何实现院士评选的公平公正,需要采取综合对策。一是要尽可能公开评选过程。二是要完善和建立一个独立的院士评选监督体系。三是取消院士的有关经济特权和经济补贴,变院士称号为名誉称号。四是国家要重视奖励科研业绩的制度设计。五是院士评选应体现少而精原则。六是院士评选不宜大兵团作战。七是对院士推荐人员和单位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八是要建立和完善院士考核制度。中国的院士问题,深层次也是中国现代化问题在院士层面的具体反映。而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千年修行的树。其中精神文明是现代化之根基;制度文明是现代化之树干和枝叶;物质文明是现代化之果实。  相似文献   

18.
龚松柏 《创新》2016,(5):31-38
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只能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耕者,所以,在中国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中,依然应该遵循耕者的逻辑。在当前中国,耕者的逻辑主要体现在让真正的耕者能够较易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在遵循耕者逻辑的同时兼顾非耕者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以确股确权确地的自耕田与确股确权不确地的股权田相结合的新型两田制是一个可选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保留了旧两田制的优点,消除了旧两田制的弊端,基本上实现了改革的帕累托改进,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念富强 《社科纵横》2003,18(1):39-40
司法改革既是法律决定 ,更是政治决策 ,是政治决策和法律决定的结合。中国的司法改革因没有依循中国政治体制的传统和特点而导致了决策主体的缺位。这是造成目前我国司法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主体性因素。中国的司法改革必须在政治决策之后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2):66-70
仅仅依凭空洞的口号或简单移植西方法律难以实现法治之梦,要将法治中国从抽象符号具象化为行为逻辑,就必须依赖富含智慧的司法活动和对作为中国最坚实基础的乡土社会的真正关怀,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基层司法,探寻基层司法改革的路径。乡土社会笼罩在饱含着自身与现代城市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下,基层司法实践呈现出乡土化运行的实践样态。针对基层司法实践中的调解优先、同案不同判和司法不独立等现象,必须革新观念,通过完善案件评价机制、深化司法公开制度、建立司法协商制度等举措,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制度予以规范,以求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