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人类发展的目标或未来趋向是康德历史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康德看来,由于人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使得人类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出一个总体性的理性目标,但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本身有自己的目的、计划,进而可以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发现某种自然的目标.以大自然的意图为前提,康德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总体的解释.不过,康德对历史的理解,毕竟借助于大自然的意图,因此这种历史观对人类发展的理解只能称之为一种类似神谕的预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类发展的前提,超越和推进了康德历史哲学的革命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受传统解读模式的制约,学界的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研究常带有强烈的"决定论"色彩,人们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论断理解成一种"普适性"原理和教条,容易遮蔽这一历史观的价值指向,西方一些学者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和诘难.探讨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真实内涵和当代意义,必须认真对待和正面回应这些诘难.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论述必须具体地、历史地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4.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说明,人要真正成为掌握自身命运的主人,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就是正义.现代的正义观念是以自由和平等为原则的.这两大原则也是现代人把握自身命运的基点.  相似文献   

6.
张美君 《社科纵横》2014,(10):90-95
让·鲍德里亚是极富争议的人物,他既对当代消费活动使人彻底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攻击。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以及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批判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鲍德里亚的思想,有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体现出一种被动式批判状态。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明晰正确的认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和他的无产阶级立场,应该成为对比研究和批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国秋 《学术交流》2001,19(2):23-26
人的个人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私有制社会,只讲人的个人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甚至否定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社会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但在以往存在着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个人价值的偏向.这样做的结果,伤害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人的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人价值而言,是更重要、更带根本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的个人价值.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汪斌锋  郭强 《创新》2014,(1):9-13
纯粹的时间概念一直不是社会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其度入了社会性,特别是现代性之后,时间性设置才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这恰恰孕生着社会速度的问题——一种时间性设置的加速的状态。文章试图分别从韦伯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中阐释社会速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呈现路径,且它的呈现背后有一种正义与非正义的纠合——一种社会速度的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9.
邓振军 《浙江学刊》2007,2(3):126-130
格林批判了把财产权看作个人权利的理论,主张把其理解为一种社会权利,并以此为19世纪英国社会改革辩护。他的财产权理论,把个人财产权和社会共同福利结合起来,推进了对财产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人性观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所实现的人性革命也是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澄清,即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人性观的转变。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找到进行相互比较的平台,从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内容上的变革去探求马克思人性观变革的理论前提,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哲学视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宏观角度把握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以较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等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关系的不同组合特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从阶级结构等方面去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具有错综复杂的理论意旨,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划分成一对相独立的范畴成为学者们逻辑分析的主要线索。作为社会层面的现代性问题,它肇始于黑格尔的需要体系原则,进而演化成伦理精神统一的国家决定伦理精神分化的市民社会;马克思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立场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最终从劳动概念搭建其市民社会理论,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错位关系;哈贝马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转变,从市民社会理论中离析出"公共领域""生活世界"等思想,以交往实践推进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以不同的实践规范诠释着同一个主题"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从历时态与共时态、经济与文化多视角深化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肖永红 《创新》2011,5(1):90-94,128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征信制度由来已久。我国的个人征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个人征信中,信息个人享有充分的权益,如知情权、隐私权等。对此,应采取法律措施给予充分保护,并注意处理好私人权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尊重、维护私人权益的前提下,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5 4%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接近 35 % ,沿海一些省份已经达 4 6 %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城市化每 2 0年左右翻一番 ,在未来的 2 0年左右的时间里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或超过 6 5 % ,这预示着中国将进入城市社会 ,并朝着后工业社会关系转化。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关键是 ,社会整体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伴随城市社会的来临 ,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市民社会的形成将成为必然 ,这是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认识这一社会转型的本质属性 ,并能够超前预见这一社会关系的特质 ,对于认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压抑、歪曲、破坏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结构力量。我们生活当中所遣受的痛苦,不幸、歪曲等。如果因为与社会结构有关系而发生,那么这些扰乱我们生活秩序的社会结构就可称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理论就是在首先正确地掌握所研究之社会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然后在这种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原因,并探索相对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如何看待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和分歧,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分歧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哲学立场所致。强调社会结构的观点显然是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与文化,强调文化的观点则是站在符号论的或观念论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与文化。这种哲学立场或文化观的对立在当代已开始走向趋同,越来越强调文化与社会的互为构成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体认识结构作为构成主体的本质力量,作为创新活动的工具、手段和参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桥梁,是创新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在人们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体认识结构三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反映系统、操作系统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且各子系统相互联系、配合、融为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创新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的微观社会网与宏观社会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6年11月—1997年3月对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第一次大规模系统问卷调查的资料为基础 ,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民社会网的基本情况 ,指出天津农民的社会网具有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等特征。在中国农民社会网的关系构成中 ,以血缘和姻缘连接起来的亲缘关系比业缘关系、友谊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既与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 ,又与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重要一环.1843年至1846年是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超越"市民社会"的关键阶段.其中,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扬弃、对象性实践概念的制定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逻辑推进.基于物质生产方式分析的新的理论平台,马克思从根本上超越了"市民社会"理论并将这一用语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中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