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同一性,其共同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松江 《社科纵横》2008,23(11):156-157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新开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则是一门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教学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作为教学重要目标、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学核心方式、把教学方式创新作为教学质量基础.在三者融合的基础上,促进"概论课"整体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相似文献   

3.
皮坤乾 《社科纵横》2008,23(7):117-118
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揭示了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总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阐述了"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驳斥了任何单一因素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恩格斯历史合力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瑰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论,涉及人生观与时代背景、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在人生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学衡派"学人认为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中,会产生一元化的人生观;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中,会产生多样化的人生观.他们赞赏安定的社会和一元化的人生观,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安宁.在人生观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肯定了科学实证与人文领域的相互关联,主张把科学实证与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在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认为人生哲学包含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人生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学衡派"学人把人生哲学归结为价值哲学.研究"学衡派"的人生论有助于深化对"学衡派"整体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形态的人生理论.  相似文献   

6.
解读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范式是公共选择理论各派普遍接受的一个范式.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的概念简析,以<同意的计算>为文本加以延伸和拓展,并阐明"政府失灵论"是"经济人"范式演绎推导的必然结果.然后,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范式作出一种评价,对这种范式的贡献和缺陷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借以更好地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从而最终揭示正确评析这种"经济人"范式对中国公共选择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立足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协调推进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司法谋求在"大调解"中的主导地位,是为履行政治职能、 提升司法"治权"及保障部门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权力的单边治理中,由于与行政机关在资源掌控与分配上的体制性不平衡,司法主导性停留在诉求层面,司法的实践形态与其官方表达相背离.诉诸"能动司法",亦无法解决表达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的结合是当下中国司法参与社会运动式治理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9.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10.
李振福  李诗悦 《创新》2021,15(6):45-61
"通实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且发展的,其理论框架由基础、过程和目标三个层次组成,其核心观点包括"通实力"指数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实力"理论的原则、"通实力"理论的作用、"通实力"理论的发展内涵以及"通实力"理论的目的."通实力"理论中构建"通"机制的载体形式具有多样化.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通"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通实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有效地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冲突与矛盾,化解内部矛盾与冲突,在自身发展国家实力的同时,构建世界共同体,进一步适应世界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趋势."通实力"理论是符合世界发展需求的一种互利共惠的国家实力观.  相似文献   

11.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2.
"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从"长时段"的角度,将"单位社会"的起源、形成及发展置于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危机"和"重建"的高度来认识,就会发现单位社会是作为中国社会精英为解决社会总体危机、"重建社会"的根本性措施而出现的.单位社会不是传统社会的回归,而是一个现代性的版本.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单位社会承载的物质、精神遗产也极为丰富,如何继承上述遗产并实现创造性地转化,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至关重要.肯定单住体制的历史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永远驻足于此,而是要求我们的改革前进步伐既应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王振红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史"字出现不久,就有史官、史事与史书之三重内涵。"史掌官书以赞治"的传统,不仅培养了史官积极参政的职责意识与审慎的记事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绵密的记事制度。"史"具有史事的义涵则与上古时期人类祭祀、狩猎等重大事件紧密相关,这对中国史学形成重人事的优良传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记事的成熟和文献史料的积累,先秦时期的史书既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记事体例、编纂方法以及自觉的文献批判思想。"史"的三重内涵,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晓德 《求是学刊》2008,35(3):121-128
加拿大与美国接壤,在各个方面与美国联系密切.文化上也不例外."美国化"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其实,美国大众文化在加拿大的广泛传播给加拿大文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加拿大与美国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特性,甚至在客观上使加拿大的文化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拿大还是加拿大,既不会在文化上失去本来的特性,也不会渐渐被动地融合进美国这一"强势"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由于话语环境变得宽松,中国现当代文人传记作品的撰写和出版非常兴盛.史料作为传记作品基本元素,大体可以分为"公共化史料"和"私人化史料".而作为个人化的历史叙述,具有私下性和隐蔽性的私人化史料,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呈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呈现私人形象、补正公众形象、丰富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具有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家,其全部理论都服务于他毕生追求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既要从新世界观(哲学)的本质的意义上去看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又要从"历史科学"的具体内容上去领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8.
吴春燕 《唐都学刊》2011,27(3):48-52
七八世纪的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因集中出现了八代六位女天皇而被称为,"女帝世纪"。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女天皇的频出源于顺利"过渡"、"中继"皇位。然而,在考察了这一时期女天皇继位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后,笔者发现,"女帝世纪"的形成与当时母权制遗风浓厚的社会习俗以及皇位观念和皇室继承制度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而对于这两重含义之关系.则多含糊其辞,不予深究.但要从根本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这一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不能予以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论对象的社会存在,并不是直观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只有在这一理论方法的视野中才呈现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建构起了其对象,而这也就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前黑格尔哲学通过诉诸不同形式的“无限性”来设定“有限性”,忽视了人之存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现代哲学通过发现“时间性”和“历史性”回归“有限性”,但仍然没有达到现实社会历史层面.只有马克思哲学揭示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互为规定,从而真正走进了人的现实存在及其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