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处在剧烈的转型变化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对外关系也根据国际体系的变化得以调整。自2003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中欧关系一度发展顺利,但2006年欧盟发布的第五份对华战略文件却引发此后几年中欧关系的波折。本文试图厘清中欧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定位,并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例,深入探讨中国与欧盟外交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实施更为有效的对欧盟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根发 《浙江学刊》2005,(1):170-173
本文阐述了自然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法的自然法"、"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然法"和"新仁学"等现代自然法形态与人权理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新自然法学的框架内,西方和东方的人权概念和范畴并不存在对立和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新自然法学对现代人权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某些西方大国以人权为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他们还提出了种种"理论"来蛊惑人心.本文就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权主流化是国际人权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新的趋势,并与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现"相契合.从中国政府发表第一个人权白皮书,到"人权入宪",再到制定和实施首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人权主流化在中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当前中国的人权主流化也还面临着在立法和决策中细化和深化人权内容、探索建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可行性、建设新的人权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挑战等问题.在推动人权主流化的过程中,政府将承担主导性的责任,法治进程将产生关键性影响,社会文化领城的进步还有待长期不懈的努力.人权主流化可以提供新的工作维度和视角,但并不排斥跨学科、多视角地考察和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隆基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以"人权论战"闻名于世,前期是以论政为主,后期以从政为主.他以功用作为视角,认为人权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点构建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人权理论受英美人权思想影响,但又带有中国特色.在现代中国现实语境下,其人权理论所阐释的理想主义面临着两面性困境,没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6.
理想主义强调对外援助的人道主义关怀,反对把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考虑因素甚至唯一决定因素.理想主义为美国的外援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成为美国政府与个人进行对外援助宣传的思想武器.实际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并非如其所说是为改善他国人民的福利,而是另有目的,尤其是美国将对外经济援助与人权挂钩的做法,削弱了经济援助原本应有的人道和慈善的本质,在国际上理应受到诸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学术交流》2002,(4):24-26
人权问题是90年代以来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到70年代中期,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并没有占据突出的位置。卡特政府为了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明确地将人权问题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美国把“人权外交”的矛头转向中国,实质是以人权为武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美国“人权攻势”的回击曾忠恕在当代国际舞台上,“人权”成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大“法宝”。美国老是摆出一副世界人权警察的面孔,到处指手划脚,随意指责别的国家“无视人权”、“侵犯人权”。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击由来已久,但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就...  相似文献   

9.
吴忠希 《浙江学刊》2004,(4):191-193
"人权入宪"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的总结,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反映当代人权保障国际化趋势和加强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人权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研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共享"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重要发展,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具体化、深入化.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权的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对保证人权的全面实现,逐步消除非人权现象的根源,防止非人权现象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尽管"人权保护"是为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一条高度概括性的"保护人权"的原则,似乎显得过于笼统抽象,难以为人们在遇到不同权利载体、不同利益诉求之间发生冲突时,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自然就成为伦理学界深化人权理论研究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契约主义的立场,阐述了道德共同体的准入条件;通过对人权关系做出的明确界定,对道德共同体或人权共同体做出的精准把握,为理性成人的人权保护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托,为婴幼儿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更为雄辩的逻辑论证,为动物保护找到了更为恰当的论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代西方哲学家曾经围绕着"人权"概念展开一场辩论,争论的主题是"究竟有没有人权这种东西,或者说,"人权的概念是否成立". 本文试图向读者介绍西方哲学家的这场辩论,借以揭示人权概念的复杂特征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应该指出一点,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论,而是分析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权外交,美国人权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是什么? 美国总统卡特在执政期间 (1977~1981),除继承了实力政策外,还突出了外交的"道德"内涵,把人权问题纳入国际关系中.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冲突,在国内也有很大争论.因此,有人把卡特时期的外交称为美国人权外交.从那时起,美国的人权外交就相传下来. 美国人权外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的需要. (一) 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建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与欧洲封建、殖民帝国相抗衡的.在外交活动中,它经常标榜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和所谓的外交道德. 美国外交有虚、实两个方面.实的,即  相似文献   

14.
传统"行政"角色定位不当与功能缺失,造成政府管理体制成旧、效率低下、人权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行为选择自由是行政法学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着充分的公法保障和私法基础.而作为公法领域私法化特例的公共行政民营化,与行政行为选择自由相互交融,二者以人权保障为契合点,是人权保障在行政法学领域中的新路径.人权保障是行政行为选择与公共行政民营化存在与发展的正当性理由与合法性基础,是最终检测标准.鉴于行政行为选择与公共行政民营化有可能偏离人权保障轨道,因此可以通过规范其运行程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权力结构运行机制、采用最小成本激励机制等措施,再辅之以私法视角下的权力限制理论对其予以适当"关怀",加强行政主体意识教育对其进行控制以充分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5.
施向峰 《社科纵横》2008,23(3):21-23
构建科学权力观是实现宪政文明之增进自由、维护人权这一价值目标必要条件,也是宪政文明建设的逻辑诉求.在人权保障日益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文主义渐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当代中国,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在批判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基础上,调谐权力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的紧张关系为基本主题,从本源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基本范畴的哲学维度深入、全面研究科学权力观,才能真正回应理论创新的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召唤,并构建出科学的权力观,即以"权力由民出"为本源论、以"权力为民用"为价值论、以"权力受民限"为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规定国家为履行其职责而进行活动时所应遵守的"法律程序"的法律,宪法的规制对象主要是国家.因此,宪法所规定的人权是针对国家提出其尊重义务的权利.保障私人间的"自然权"被尊重的职责即保障私人间关系以"个人尊严"为基础而被规范的职责是国家的职责.为了实现该职责,国家依据宪法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制定、执行必要的法律,并对纷争予以裁定.民法是私法中的核心法.民法所规范的.是原理上处于平等立场的私人间的关系,其与以公权力的行使为核心、表现为不平等关系的宪法关系相比较,在个人尊严的表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胜利后,人权的保障逐渐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的制定和实施、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可能.由于人性的弱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霸权主义和集权主义的长期存在,我们在承认人权普遍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人权的特殊性.在自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的三者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权得以实现的一条法律路径,即自然权利通过法律的保障转化为人实际享有的权利.当然,权利的实现还有其他的路径,如道德、政策和宗教等,但法律的保障无疑是社会生活中人权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路径.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全球公共交往参与者的协商、交涉,通过寻求“世界法”和国内法的相互承认,才能使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人文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目标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9.
没有一个在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的关于对外经济关系效率范畴的定义,就不可能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领域中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有时甚至难以弄清效果的内容本身、它的自然物质形态.作为研究对外经济关系效率理论问题基础的关键性原理,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不能脱离开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来分析对外经济关系效率问题.社会主义主权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效率首先是由商品与劳务的出口与进口效率决定的.同时,商品从一国向另一国转移反映了每个国家进行的社会生产的一系列过程.在确定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效率大小时,顾及上述情况是极端重要的.当论及外贸经济效率,以及其他形式对外经济关系效率时,我们是从节约社会劳动原则出发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把中国的人权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前30年、改革开放的30年与后30年。从排斥到接受是前30年国家人权发展演变的基本样态。改革开放的30年,"人权"在价值上优位于"专政",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当下30年的人权发展的现实场景。2009年之后的"后30年"是中国特色的人权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是我国人权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前后三个30年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在不自觉间,我国已经走上了人权建设的百年之路,人权事业成为国家百年大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