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本的和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由中国隋唐时期的服装演变而成.日本妇女在穿和服时有严格规定:未婚妇女穿宽袖外服、红领衬衣,梳钵状发型(“岛田”式);已婚妇女穿紧袖外服、素色衬衣.梳圆发髻.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以来,日本存在两种对华政策,一种是以华为友的政策,一种是以华为敌的政策。在以华为敌的政策主导下,日本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华侵略战争,日本中国学研究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通过歪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侵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资源,为天皇制政体服务;炮制文化“方策”,为侵华战争政策献计献策;直接参与文化侵略,掠夺中国的文化资源。日本侵华战争准备如此之充分、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影响如此之广、民众卷入如此之深,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反过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又刺激了日本中国学的畸形发展,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把日本引向战争歧途,使日本早期现代化取得的成果葬送在战争的烟火之中,这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教训。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国学沦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正是这一教训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井上亘 《文史哲》2012,(5):81-88
日本人如何吸收隋唐文化而建立自己的文化?由代表"唐风文化"的两位僧侣最澄和空海的经历,可以把握文化吸收的两种类型——简单化和综合化。公元9世纪,日本人对隋唐文化采用"类聚"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滋野贞主所编纂的《经国集》、《秘府略》等,而源顺所编纂的《和名类聚抄》则成为"类聚的世纪"的顶点。在此基础上,日本人于公元10世纪才建立自己的文化——"国风文化"。此外,空海《文镜秘府论》、丹波康赖《医心房》等类书含有不少逸文,"类聚的世纪"对中国古文献学及中日文化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相似文献   

5.
小泉八云作为第一位向西方介绍日本的学者,他的异文化探访为整个20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研究日本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行动指南,也为当时中国的一大批日本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他的一生共写了20本书,其中有12本都是关于日本的。他被称为透视日本人心理的灵魂的研究者,是探访日本民族潜意识研究的一代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为当今世界上仍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在死刑罪名的数量及实际适用量上均有不同。从国情以及文化层面和道德观念来综合分析造成日本死刑现状的原因,可为人们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茶道、花道与香道是日本文化的三大瑰宝。其道义与日本文化的精髓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日本民众的广泛传承,参与其事者不乏其人。茶道、花道与香道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记,而且让以仙台为主的多个日本城市走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七夕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传播和传承,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七夕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艺术指定型于19世纪以前的一个丰富的艺术群,主要包括茶道、花道、香道、能乐、庭园、大和绘、浮世绘、歌舞伎等.由于日本传统艺术形成于孤岛之中,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它具有区别于世界任何国家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对日本传统艺术的特性进行探讨时,需要对其生成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进行探察,追溯其原始信仰的特征;研究其民族的起源及民族心理的特征;探求其对异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庆委 《南方论刊》2007,(Z1):70-72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合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更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借用、仿造、创造汉字当中不仅兼顾造字和用字的理据,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体现其特有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1.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日本建筑文化的源流"、"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的‘和魂汉才'之路"、"日本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可借鉴之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比较了中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某些相异之处,并探讨了相异的内涵,反映了日本建筑文化在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同时,积极寻求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这对于我国处于对外开放时期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文化 (本土文化 )乃是构成“日本文化模式”的内在根据 ,它仍然活在今天日本文化的“背影”下 ,并决定着今日日本文化的基调 ;而外来文化一旦进入日本 ,都深深打上了日本“烙印”,经历了“日本化”变形。日本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坚持了本土文明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也多层次地引进吸收了外来文化 ,从而形成“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的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侯巧红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73-75,108
中日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两朵奇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中日茶道文化在意境和精神气质上有着较大区别:中国的茶道仪式自然随和,圆润融通,日本的茶道仪式则过于拘于程序和礼节;中国将饮茶发展为日常生活艺术,日本则将饮茶变为俨然清规;中国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日本茶文化则是高高在上的仪式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历史十分悠久,日本传统舞蹈,就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与日本民族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现从中国对日本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日本舞蹈动作特征以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相似文献   

17.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9.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在不同的时代,樱花所代表的符号意义都有所不同,体现了日本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对樱花审美的不同认识。本文以"花宴"、"花见"、"散花"等与樱花相关的日语词汇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回溯樱花在各时代中作为美学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于日本人的美学理念以及日本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