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东北作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残酷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军奋勇抗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可歌可泣,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青史长存。抗联歌曲是我国特定时期的抗战文化现象,它有着特定的创作主体,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意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我国近代反侵略反压迫的宝贵抗战文化遗产之一[1]。作为东北抗联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在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14年中,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对瓦解敌军阵营、赢得人民群众支持起到重要作用。以东北抗联歌曲为研究对象,从抗联歌曲的民族精神、增强东北抗联歌曲的革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及加强东北抗联歌曲的民间传唱与网络传播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东北抗联歌曲传播的路径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东北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东北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响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终于响彻全国,迎来了全国抗战爆发的新局面.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实际上是全国抗战的第一步,也是全国抗战的有力准备.它赢得了祖国东北的光复,对东北人民革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它不仅参与、策划"逼蒋抗日",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还作为一支生力军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支持抗战,推动国共合作,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十四年抗战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战初起 ,中国共产党支持、参与民众自发的义勇军抗战 ,并组织义勇军队伍。在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战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东北抗日联军 ,在日伪残酷的殖民统治下 ,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坚持抗战。 1 940年后 ,为保存实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越境到前苏联远东地区整训 ,同时抗联小部队一直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活动 ,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民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中共民间外交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有: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策略依据;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对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也为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  相似文献   

6.
党的统战方针与东北军在山东抗战张梅玲七七事变,举国同仇敌汽,奋起抗战。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别调遣于一、二、三、五战区作战。其中,在山东抗战的东北军,先是51军和57军一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继之,于学忠任苏鲁战区总司令率东北军2万余人入鲁作战。由于我党实施...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处境引发的心理悲剧感受,而东北流亡文学忧郁倾向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多被遮蔽和"不见"。东北流亡作家文本中表现出的忧郁倾向和其中蕴含的对爱国主义的有限性、政权与国家的非等同性等问题,触及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和中国抗战文学的尖锐主题,达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抗战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文学的多维性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文学呈多维发展道路,对其应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考察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不等于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海“孤岛”文学和香港文学,应属于抗战文学,而东北沦陷区文学和关内论陷区文学则不属于抗战文学。当然,即使这两个沦陷区的文学,也有些微的差别和不同。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抗日外交呈现出官方外交斡旋与民间外交努力官民互动、相辅相成之局面。国际宣传处因时成立,并积极开展以舆论宣传为主的民间外交活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 ,马占山在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期间 ,不顾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 ,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战役 ,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很多 ,然舛误亦不少。对诸史料所记江桥抗战之作战时间、地点、兵力投入等谬误之处进行辨正 ,有助于东北抗战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8-103
中国革命文艺形态的建构,主要是在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得以完成的。苏区时期,瞿秋白、毛泽东等提倡"旧瓶装新酒",主要是希冀利用民间形式为革命宣传服务。抗战以后,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运用民间形式,已不单是出于抗战宣传的目的,更是为中国新文艺体系建设做打算,要求在批判和继承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创造"民族形式",即"推陈出新"或综合创新。苏区的革命歌谣和延安的新秧歌,是对民间文艺样式利用和改造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瓦窑堡会议后,周恩来对东北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红军、东北军、17路军的西北大联合,也直接推动东北救亡运动出现生机.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周恩来特别关注东北军前途与命运,并组织成立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救亡总会,使东北救亡运动进入新时期,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东北民族解放事业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为东北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翟志 《北方论丛》2001,(3):55-58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屐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关系。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东调改编(实为缩编)于先,抗占中削弱消灭于后。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又把仅存的一些东北军部队全部投入内战战场。但是,中共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战场上,与东北军密切合作,帮助东北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使东北军实践了张学良将军的夙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建立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广泛的民众性、相对的稳定性、在共同纲领统一下的一致性、坚持抗战的坚定性、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具有典型性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早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为我党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王烨 《江汉论坛》2006,2(2):122-125
40年代新文学大众化的讨论,是产生于抗战语境内的一种欲望话语,它隐喻新文学进步的启蒙意识形态,导致对民间及其它文学形式的压抑。当时,它受到一些民间与大众话语的批评和反对。  相似文献   

16.
战时广西遭受了日军的两次重大侵袭,民众及其财产损失惨重。广西各教会在政府和民间救援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救亡运动中。他们参与抗战宣传和教育、提供物资援助、收留和救济孤寡伤残,成为广西抗战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西抗战的救济压力。  相似文献   

17.
东北抗日联军在 1 4年抗战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初创期、鼎盛期和后期。在东北抗联后期斗争史上 ,关于抗联越境的必要性与“战略转移”的提法、抗联是否仍然坚持东北抗日战争、抗联进入前苏联境内后党的领导及抗联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的历史贡献等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助于对抗联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唐洪森 《中州学刊》2004,3(3):95-98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非常关注东北地区的未来走向,产生了"争取东北"的战略意识.随着抗战结束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八路军、新四军先期挺进东北发展,中共中央在重新调整全方位战略转移的同时,根据东北一度出现的有利条件,形成了"控制全东北"的新战略方针,且为此具体部署实施过,成为影响东北时局走向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9.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中国现代史学会‘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关于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阶段问题说:“一些同志认为,中国军队战略反攻阶段是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开始的,在苏、美等国军事力量援助下急速取得胜利,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本身没有能形成一个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这个结论是以国民党战场为尺度而作出的。这样,共产党战场便被一笔抹杀了。究竟两个战场的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民众的社会意识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除了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抗战思潮等"正"的一面外,许多民众在战争环境下表现出困顿与消沉的一面.本文以浙江省为个案对这另一面进行研究,随着战争的进展,普通民众在初级形态的社会心理方面出现了"战(灾)后行为异常",如超常力量的产生、良知的显露与恶性的爆发、正常人的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的正常等;在相对高级的"抗战意识"方面,则显得淡薄且有异化的现象,如民间的抗战意识并不普遍、许多民众没有认清抗战的性质与意义、部分民众的抗战意识与行动带有迷信、娱乐色彩等.究其原因,主要与现实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密不可分.国民政府战时的一些不恰当做法,再加上传统社会心理因素的深层次作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众抗战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