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心理变量,反映着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与心理健康、成就动机、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密切相关。文章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82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和157名非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验,以期探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在辽宁医学院基础2005级学生中作了抽样调查,对网络成瘾者做了心理学分析,看到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前,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游戏的特点和未成年人自身的身心特点四个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同时从"堵"、"疏"等方面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钟密礼 《南方论刊》2006,(7):61-61,58
上网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是指由于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及生理不适。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五彩缤纷的互联网,很容易令他们沉迷于其中,以至上网成瘾,甚而酿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惨剧:郑州15岁的小勇。因迷恋上网而不断逃学,为了上网,他从家中偷钱,后来父母不给他钱,他竟然扬言要砍死父母。北京有个19岁女大学生,在网吧呆了7天后竟然不认识生父。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吧上网36个小时后,竟然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层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对东莞某高校450名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校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2%。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学科类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地域类别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网络成瘾问题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游成瘾是当代俄罗斯一大社会问题。尽管俄联邦政府和社会对遏制网游成瘾问题的恶性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其相关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现有规制成效并不显著。由于同处转型阶段,俄罗斯治理网络游戏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胜 《社会科学家》2006,(4):203-205
本文拟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及危害分析入手,研究与探讨由于网络成瘾而导致的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进而引出"慎独"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慎独"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如何起到抑制作用,并就解决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9):224-23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依靠手机进行网络社交和休闲娱乐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解释偏向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解释偏向、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有18.8%存在手机成瘾现象,文科大学生手机成瘾比例显著高于理科生和艺术生;大学生消极解释偏向、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三者两两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消极解释偏向可以直接预测手机成瘾水平,也可以通过孤独感间接预测手机成瘾水平。学校、家庭和个人应各自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促使个人积极地看待事物,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增强个人的归属感,预防和抵制手机成瘾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方法:运用Youg编制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问卷对就诊的130名偏头痛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对于符合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再运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评分,同时,选择相同人数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对照。结果:130名偏头痛大学生中符合Yong临床诊断≥5分指标的人数为52人,诊断为网络成瘾症。SCL-90自评量表对52名网络成痛大学生测评结果显示因子分≥3分者45人,检出率为86.54%。非IAD大学生中因子分≥3分者12人,检出率为23.08%,经统计学处理,检出率有明显差异(x2=42.28,P<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障碍成正相关,且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合并程度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正、反影响因素,对摆正网络游戏与大学生生活及学业之间的关系作了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验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3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探讨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以及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理工科大学生中男生网络成瘾程度明显高于女生,网络成瘾在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的网络成瘾度最低,大二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和大四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2)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与内外向(E)呈负相关;与神经质(N)和精神质(P)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掩饰性(L)呈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日益深入和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但同时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应充分了解大学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心理特点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现象,它导致大学生人格封闭、迷失、分裂,价值观模糊,甚至出现对生命的践踏。异化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成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对策依据。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是不和谐的现实社会,主要原因是人自身的弱点,直接原因是网络易获得快感和满足。基于此,可从教育、疏导、监控、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性强的高校“四维一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网络游戏本身的魅力,更有学校教育缺失的原因。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趋利避害。而开发教育类游戏软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成瘾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资料,大学生网络成瘾数量正逐步增加。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主要是由缺乏成功体验、自主性被长期压抑、性格内向、适应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消除网络成瘾应以预防为主,逐步戒断。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强烈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容轻视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疏远了现实的学习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所营造的像一场美梦一样让人着迷的虚拟世界之中。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网络游戏陷阱中的失足者幡然悔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霄 《理论界》2005,(11):109-110
现代社会中,网络成瘾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在编制“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问卷”的基础上,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大学生上网的内容偏好、人格同一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冯艳 《南方论刊》2008,(10):105-105,104
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约占10%。网络成瘾的最大诱因是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网络游戏!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加上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无止境的新鲜感,特别容易被网络游戏吸引住。于是不少学生纷纷走进网吧,痴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传奇、热衷于上网聊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勇  李建军 《云梦学刊》2005,26(4):103-104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存在道德感弱化、情感反应障碍、网络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表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可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可从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满足的缺乏在心理病理现象中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文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阐述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而科学地预防、校正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