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隐喻与谜语     
《江西社会科学》2014,(8):242-247
谜语是一种口述文学样式,其语言为非指向性语言。隐喻不仅是谜语的辞格之一,而且也是谜语话语的构成方式。谜语同时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游戏的本性源自于谜语的隐喻话语结构,谜语的审美功能也在此突显出来。隐喻具有从已知达到未知的认知功能,谜语的认知功能也因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是隐喻的N次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文学潜能的显现,取决于语言对日常语言的疏离和改变;取决于语言对常态规范的突破和挑战;取决于语言依据文学自身特点所作的裁剪和置换.而上述所有诉求的达成,皆缘于语言强大的隐喻功能.隐喻以及n次的隐喻既持续地构成语言对常规的疏离和挑战,也会不断地实现语言的形义挪移和替换.语言在隐喻中获得新的形义生长点,形成文学所要求的陌生化和新鲜感,从而摆脱日常语言的窠臼获得文学的转换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视阈的隐喻研究与文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哲学领域及文学领域关于隐喻研究的共性,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基础,对隐喻的多重功效进行具体分析。通感的融入、意象的提炼及跨领域映射是张爱玲作品中隐喻的重要特征。其文中出现的隐喻符合现代隐喻观对隐喻的界定,即:隐喻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价值,使之具备一种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学与修辞学综合角度,透析了李黎的长篇小说《袋鼠男人》中隐喻修辞艺术的纯熟运用,说明隐喻这种修辞艺术不仅在文学情节构思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主题表达、人物刻划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多项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是语言从生活进入文学的结果,是语言由生活向文学升华的产物。形象性、表情性都不是语言文学性的本质特征,决定语言文学性的内在根据是转喻和隐喻功能。文学语言是凭借转喻和隐喻功能在文本水平上的符号象征性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隐喻一直运用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政治领域的隐喻更具有其独特的文体功能和语用功能。隐喻的各种功能不仅展示了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能加深人们对隐语本质的认识。隐喻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因此政治隐喻潜在的劝说话语意图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7.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全国  肖艳丽 《理论界》2009,(11):124-127
在西方,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争议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除字面义外是否有隐喻义的存在;二是隐喻的表现义与认知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同一般的文学话语理论一样,意义总是在话语中呈现出来,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总是从语词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对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隐喻义在字面义基础上产生且不同于字面义,隐喻义分为认知义与表现义,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义主要通过其表现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无数的学派。但隐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修辞功能。作为实现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刻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英语语言大家的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通过对隐喻的运用塑造了各式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表面错配而内隐契合的有益于更有效交际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其分类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体,(准)固化隐喻和新创隐喻分别位于其两端,挣脱了相似性带来的困扰;隐喻的(外显)功能包括概念易及功能(认知功能)、语言促进功能(包括词汇/意念填充功能、经济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和表述增效(美学)功能)、情感功能、人际调适功能和文化承载功能;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稳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出隐喻外显功能之间趋同一的语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胡同"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典范性标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已经演化为一个具有隐喻功能的意向和符号。在新世纪留学生文学中,北京胡同不再仅仅是凝滞不动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被注入了一种客观的理性精神、异域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在<论修辞>一书中提到了"隐喻"一词,但隐喻作为修辞的一种,还仅仅是为了服务于说辞演讲.到了20世纪初期,新修辞学的最重要理论家之一Richards提出隐喻就是从一种事物(本体)的思想中抽象出来一种特征,然后把这一特征(喻义)附加到另一事物(喻体)的身上.隐喻并非像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天才的标志",它是无所不在的.在本体论上,隐喻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人们已经从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上升到认识和思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性的结构层面上来重新认识隐喻.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做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功能,它所特有的科学认知功能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阈的隐喻阐释是诗歌阐释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隐喻表现在文化因素引导和控制隐喻化的方式:民间文学、思想意识及文学方面。文化因素构建隐喻、隐喻传承文化、隐喻随文化的发展而变化,隐喻与文化并非主动和被动关系,而是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17.
概念语法隐喻是Hatt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语法隐喻的创始人I-1auiday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形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概念语法隐喻在语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商务英语教材中的书面语篇中的语法隐喻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强调了语法隐喻在商务英语书面语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全国 《理论界》2007,(4):199-200
隐喻与文学关系紧密,是文学存在的根基之一,本文从原始语言及其运用入手,基于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析了原始语言与隐喻的密切关系,认为隐喻与语言的产生是一致的,即隐喻产生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之中,是原始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同时也体现出情感性、整体性与相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意象的强制性组合是文学话语实现其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基本方式之一.意象强制性组合的意义有隐喻整合、转喻整合和复合式整合三种合成方式,其形式上表现为语义超常组合构式和语法超常组合构式.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这类构式中各个意象在语义上结合的关联,探究其表层形式超常组合的理据,为解读这类超常构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商务报刊语篇中出现的经济隐喻进行分类并阐述和分析其语言功能特征,旨在论述经济隐喻可以作为商务报刊语篇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能够与该语篇的言语功能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