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一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3日,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去世.为此,我国的报纸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俄罗斯座标上的雕像><俄罗斯为什么会诞生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为什么是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的忠告><俄罗斯的良心>等等连篇累牍,以致有人撰文说<索尔仁尼琴应该敬重但不要神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平 《学术探索》2013,(3):136-139
摘要: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诠释走下神坛的俄罗斯文化主教索尔仁尼琴,主要有以下六个文化视角:俄罗斯地下文化的传播者;俄罗斯侨民文化的领袖者;俄罗斯宗教文化的布道者;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认同者;俄罗斯西方文化的反对者;俄罗斯思想文化的谎言者。总之,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化界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索尔仁尼琴伴随争议引领俄罗斯文化前行。  相似文献   

5.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6.
自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苏就针对此事提出各自不同的战略,苏联明确反对索尔仁尼琴授奖一事,并于1974年将之驱逐出国门;与之相反,美国则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于同年10月授予其"荣誉公民"的称号。针对美苏两国的做法,索尔仁尼琴表示既反对苏联的做法,又不认同西方的主张。他这种超越政治与历史而仅从文化理念去理解世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粹主义思想,来源于他的带有宗教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已故俄罗斯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颇似圣徒的一生充满传奇.其非凡的经历与充满政治、布道色彩的著述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褒贬不一的持久争论.如果把索尔仁尼琴看作一位笃信东正教的宗教作家,一位热爱民族,热爱故土,关心国事天下事的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么,就会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永远持异见者的形象和创作中的政治与布道色彩了.  相似文献   

8.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谁放逐了索尔任尼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索尔任尼琴在苏联当局者的眼里不仅是个叛逆 ,而且是个地道的反苏分子。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一直密切监视着索尔任尼琴的言行。1980~1990年间 ,根据当时的国家档案委员会领导的指示 ,总量达105卷“克格勃”的索尔任尼琴档案被付之一炬。所以 ,世传有关索尔任尼琴事件的全部秘密也在大火中烧掉了。因此 ,许多书籍在谈到索尔任尼琴的被放逐时 ,大都是以索尔任尼琴本人的情感波折和遭遇为主线的 ,从没有谈及这放逐的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也就是它在最高层是怎么决策的。然而 ,“克格勃”的索尔任尼…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引人注目的俄侨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以及传奇的一生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图文学家的关注,作家本人和他的作品因其复杂的经历而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这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唯灵主义作家,对道德和真理的探求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的悠久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应用于小说<古拉格群岛>的创作中.作家在作品中以"写真实"的写作手法,以发散性的风格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1969年苏联当局因索尔仁尼琴不顾禁令坚持创作并在国外出版苏联劳改营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将他开除作协,次年瑞典科学院却因索氏"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显示的美学力量"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随后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围绕索氏及其作品展开了激烈的舆论交锋,对索氏的处置问题随之也被提上了苏共中央的日程,但由于对索氏的处置既要顾及国际舆论又要顾及国内舆论,由于高层领导因看法不同或相互间的恩怨而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由于具体负责处理这一问题的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不愿在这件事上承担太大的责任和给自己的政治声誉造成太大的损害,致使对索氏的处置决定迟迟难以做出,直到1974年2月索氏才在安德罗波夫不乏超等手段的运作下遭到了被逐出境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人们常常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索尔任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得以出版应归功于赫鲁晓夫对他天才的赏识和对这本书重大意义的肯定。在这里,人们传播的一则很有趣的真实故事是:在1962年初秋赫鲁晓夫的心情十分好的时候,他的助手列别杰夫受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之托,给他读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几个片段。这时,赫鲁晓夫正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兴头上,所以对揭露斯大林专横暴行的材料很是关注。再加上列别杰夫的从中美言和鼓动,赫鲁晓夫马上连连点头说:“一本好书嘛!可以出版!” 《伊凡·杰尼索维…  相似文献   

13.
当我把《论别尔加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文(见《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发出去以后,又陆续见到一些苏联学术界研究别尔加耶夫思想的新资料。为了使读者了解苏联的学术动态,现将我编译整理的资料简要地公布出来。 苏联学术界的“别尔加耶夫热”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有的作者将“别尔加耶夫热”与过去的“索尔仁尼琴热”相提并论,并认为“别尔加耶夫热”有更深的思想文化意义。许多人把别尔加耶夫看作是目前苏联“哲学复兴”的“中心人物”,各种权威性的或影响很大的杂志和一些出版社竞相刊登和出版别尔加耶夫的文章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6月,重新公布的别尔加耶夫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伏尔加》,1988年第10期);《人和机器》(《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命运》(《文化与政治》,1989年第5期);《俄罗斯的命运》,莫斯科,现代作家出版社,1990年;《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意义》,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15篇。  相似文献   

14.
国内索尔&#183;贝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同国际上索尔.贝娄研究热相比,目前我国关于索尔.贝娄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这与贝娄在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应对其创作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在小说《赫索格》中,主人公赫索格就是贝娄的代言人,通过他,贝娄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的犹太作家 ,其作品的影响日益增长 ,有的甚至超越了国界 ,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本文介绍了索尔·贝娄、艾萨克·辛格、伯纳德·马拉默德三位作家 ,阐述其在思想主题、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 ,及犹太裔作家显示出的独特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7.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成名作,在沿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流浪汉风格的同时也继承了贝娄其他作品的犹太风格。由于现实人物和贝娄各个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吉.马奇历险记》使得贝娄文本成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文本,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也自然成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互文本,形成了一个意义更广泛的互文文本网络,说明"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进一步验证了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熟起来的美国最优秀作家之一。索尔·贝娄的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贝娄于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三十年代居住在  相似文献   

19.
《谿山琴况》作者徐青山晚年号"石山人",常见误读为"石泛"、"石汎"、"石讥"、"石汛"。《琴况》于1639年秋季到1640年立夏间在徐青山社友钱棻的影响下成书,非旧论成书于崇祯辛巳年(1641)。《琴况》的琴乐美学深受时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徐青山传世作品依成书先后分为古琴曲谱集《青山琴谱》、乐论《谿山琴况》及演奏技法论《万峰阁指法閟笺》。上海图书馆所藏题为"稿本"之《万峰阁指法閟笺》实为晚于1691年拼凑杨抡《真传正宗琴谱》及杨表正《真传琴谱》等多个琴谱论集合的抄本。庄臻凤辑刊的《琴学心声谐谱》中标榜自创的"蝶庵琴声十六法"实是对《琴况》的抄袭与改写。  相似文献   

20.
《宇津保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物语文学,也是最早的长篇物语体小说.其内容主要描绘了贵族俊荫一门对大陆乐器的学习与传播.作品中,对丝绸之路、西域风物的描写占了相当篇幅,尤其是围绕琴元素的大量叙述涉及西域元素、儒释道典籍与意象,而关于南风与波斯风的描写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的认知与向往.在作品中,琴这一元素象征着日本对来自西域、唐土的丝绸之路文化的接受.而其中浓厚的唐土崇拜色彩体现了该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即唐土文化正统性.这也正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接受丝绸之路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