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社会心理气候是人们共同活动、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它表现在诸如集体情绪和意见、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个人对生活条件和工作的评价等群众效应方面。但是,“社会心理气候”这一概念不久前才出现在科学术语中,它是和说明人们共同活动形式的群体效应特点的整体化概念,如“心理气氛”、“心理气候”、“道德气氛”、“道德心理气候”等同时出现的,这些概念已广泛用于现代科学和实践中。这些概念是和地理气候类比而来的,它能使人了解群体效应的实际意义。群体效应是人在集体中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是研究经济理论的一种尝试。研究的方法将采用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后将提出经济学是一种文化系统,特别要指出,它是一个神圣的文化系统。为了表述这个观点,首先有必要对作为符号和其他含义的创造性和历史上传播系统的文化的概念进行概述。1871年,E.泰勒曾系统地提出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他称之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形成的其他能力和  相似文献   

3.
夜生活问题应该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生活”这个词,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是个熟悉的概念——事实上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闹区。想想看,当华灯初上的时候,你和你家里人在干什么?夜大攻读、酒逢知己、剧场忘情、楚河汉界、花前月下、银屏天伦……得其所哉,尽其兴哉!中国人有夜生活。“夜生活”这个词,对于中国的年轻人又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理论上它是长期以来的一个禁区。恐怕很难查清何时开始,何人所提,反正在不少人的脑瓜子里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正向所有奔赴湖北的青岛医疗队员们致敬!向所有在青岛各所医院里坚守岗位的一线医务人员们致敬!在这场无情的疫情面前,你们是最美丽、最可爱的人!青岛因为有你们,而倍感自豪!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的结构描述中,相、熵、序是不同的工具。“相”用于刻划具有平衡结构的系统状态,熵和序针对的则是非平衡系统。但两者的着眼点又是不同的。对非平衡结构,从“相”理论发展起来的是非平衡相变,即耗散结构理论。熵作为一种热动转化的量度,可以表明一个系统中能量的耗散程度,它以能量的概念为基础,起因于对不可逆过程的精确描述和探索。但序是什么,它的概念迄今为止并不明确,人们往往从各种角度近乎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观念来使用它。有从本体论意义定义的序,有从认识论角度描述的序,而它们的内涵往往又自相矛盾,缺乏严格统一的界定,致使这一概念的含义因学科而异,因人而异,甚至因场合而异,造成了许多概念上的混乱与岐义。本文拟对序的有关概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序与熵进行比较。最后,探讨了经济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序──交换序概念,以便把交换系统宏观状态的刻划统一起来,说明“协同形成有序”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胜利”概念的应用常常与妇女有关,特别是当人们解释法国妇女运动的危机时,更是频繁地涉及到这一概念。然而,这个令人联想起其他运动(如工人阶级取得的“胜利”)的词儿,向人们提出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它指的是哪些方面的胜利?其性质是什么?通过哪些斗争或哪些人取得的?是最终的胜利,还是容易失去的或有倒退危险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一、文明:认识状况世界社会思想发展的逻辑曾这样认为:“文明”概念在社会哲学知识中处于不重要地位,它是“文化”概念的同义词或文化的派生概念。上述认识态势在科学史上是有根据的。诚然,“文明”和“文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日常用语。当时就曾试图对它们初次进行区分并给它们下定义。可是,一开始文化就比较“走运”,它很快成了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哲学把文化同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或“基石性”概念。在生活即人的生成过程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活” ,因为相对于物质、实践或活动 ,它能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学 ,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 ,是一种生成性思维。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而且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大文化观念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发展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关于西部大开发,人们已经谈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论者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文化问题。关于“文化”概念的解说,纷繁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社会化活动的产物,它“不仅仅是某种观念,它同时也是实践,是贯彻着某种观念的实践。”①这里所说的观念,正是人的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种以人的尺度、人的形式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不仅仅改造了外在的自然,使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对象世界”,而且也在不断“炼出新的品质”,改造着人自身的内在自然。所以,任何意义上的开发与进步,实质上展现的都是人的…  相似文献   

10.
读了《社会》1985年第1期发表的《美国人开始需要集体了》一文,对作者关于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释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文章中讲到,美国人过去“缺少集体主义”,现在,他们开始相信“集体对社会是重要的。”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什么概念;二是美国人过去是否缺少集体主义。首先,美国人的集体主义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和力量,去实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实现的个人目标。它不要求在这个集体里的人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不强调“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如果这个集体的目标同个人的意愿相违背,那么个人主义会同样驱使人们离开这个集体,另寻志同道合的伙伴。美国历史学家坎曼在分析美国人的性格时,把这种“集体主义”称为“集体个人主义”。这才是美国集体主义的核心。那么,美国人过去是否不讲集体主义呢?其实不然。上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在美国早已存在。就是基督教中所提倡的“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美国人乐于为  相似文献   

11.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2.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农民”与“农村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仅指在农村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指的是一种职业,与“工人’等表示职业的概念相对应。而“农村人口”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它表示的是一种“地域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存在9亿农民,“38亿是我国农民数量的最高峰值”。如果说农民仅仅指一种职业,那么就会产生这些疑问:第一,一批以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是不是农民?第二,大量的在大中城市打工、而户口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不…  相似文献   

14.
现代系统研究十分注意探讨系统的理论概念,逐渐形成崭新的系统方法,并广泛应用于系统分析和系统技术。系统的理论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一系统的概念1.什么是系统?系统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拉丁文为Systēma)——由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国门向世界的洞然敞开,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起涌入国内。一些人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婚姻家庭领域里悄然抱起了一股“婚外恋”的热潮,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无疑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因而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某些人士对于“婚外恋”这种现象加以美化,把它称为婚姻家庭观念上的一种“超前意识”,并从理论上论证它存在的合理性,试图得到社会和法律的承认。这种思潮造成了一些人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错误导向作…  相似文献   

16.
必须揭穿那些流传着的神话据说,当年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周恩来总理:“中国有妓女吗?”周总理说:“有。”举座愕然,“在台湾。”于是人们又释然而笑。那时的中国人坚信,这一丑恶现象已经在解放初被根除了。因此没人谈论它,没人去想妓女曾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就连我们出版的一些汉语字典、词典,一度也曾对“娼”、“妓”、“嫖”这几个字不加解释,甚至干脆删掉。那时就真是一片净土吗?不见得。但至少在社会心理中,在总体上,在当时的语言系统中,人们否认了妓女的存在。时至今日,暗娼的死灰复燃已不是什么秘密。但  相似文献   

17.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6,9(3):129-140
本文分析了日本学者滨口惠俊的“间人”概念及其理论的特点与不足,从研究“人的系统”的角度,提出用“缘人”概念描述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作者从认知模式、情感模式、交换模式和主要群型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日本人人际状态的特征,认为“缘人”概念更能表述日本人际关系的神髓,更具有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和与现有理论有更好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8.
“弃我”惯性是人类一种失去主体意识的思维状态 ,它是个人的意志向权力、文化与习惯的屈服 ,是个人放弃独立性以适合社会整合机制而产生的行动思维。在消费生活中 ,“弃我”惯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趣的是人们对此却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20.
一大致说来,新时期文艺有三股潮流:一是拨乱反正后恢复发展了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少人认为这是新时期文艺发展的主潮,也有人用“传统”这个概念来概括它、称谓它;在“传统”之外,是两极,一是先锋派或称现代派,一是通俗文艺的大潮。这两极构成了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