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存在两种工业化道路的设计:翁文灏的赶超战略和马寅初的均衡发展。翁文灏主张以重工业为中心,快速工业化;马寅初主张农、轻、重均衡发展,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工业。以马寅初为代表的民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重要理论。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均可从中国近代历史中找到思想渊源。马寅初的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均衡发展战略对我们今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78—2006年宁夏工业数据,从工业所有制结构、内部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角度分析了宁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确评析了宁夏工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30年来宁夏工业对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存在着工业增长模式粗放、不具有可持续性等严重问题,笔者探索了新形势下宁夏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若干构思和设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目标模式问题,工业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以及工业布局、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等问题。最终,于1956年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优先展重工业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要和发展农业并举;要合理地布局我国工业;工业现代化必须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若干构思和设想。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目标模式问题 ,工业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以及工业布局、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等问题。最终 ,于 1 956年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 ,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发展工业要和发展农业并举 ;要合理地布局我国工业 ;工业现代化必须学习外国的好经验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转型的层次性和现阶段转型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来看,目前已经进入转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转型的加速期,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稳定的制度。从经济转型的层次性来看,总体上涉及三个层面: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导向的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型、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容的工业化的路径转型。中国经济转型加速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弥补制度缺口、所有制结构的转型、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收入分配制度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和谐问题、工业反哺农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企业类型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四个方面看,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结构非均衡、缺乏产业发展战略、增长粗放等问题。应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走以供给结构产业的优化带动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有原生和次生两种发展模式,不管是哪种发展模式,工业化的起点都是农业.采用高度抽象的分析方法,研究在纯农业的基础上工业从农业分离为独立产业以及由传统手工业转变为现代大工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给出欧洲为什么会发生产业革命而中国没有发生产业革命的综合解释,为研究农区工业化和经济社会转型奠定理论基础,这对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实现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出发,从以工业为先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等产业关联性方面,对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起以重工业为中心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为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的工农产业体系,回答了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如何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命题,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农城乡关系的讨论,不能仅仅看到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弱化了其发展能力,还要看到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而提升了其发展能力,以及为农村提供现代生活用品而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论视角构建了农业生态效率测算的网络结构,利用网络DEA模型对我国2005—2013年30个省市农业生态系统整体效率及各子系统效率值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检验,进而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索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实施路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态整体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潜力巨大;四大区域差异较大,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低效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生态效率提高的因素,经济系统的低效是中西部地区效率增长的瓶颈因素。收敛检验结果显示,经济系统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社会和生态系统差异性较稳定。农业生态效率与机械密度、人均农业GDP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市场化程度、受灾率、财政支农力度、工业化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虚拟变量的引入,验证了农业是受自然和地理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主导下的迂回式农业发展:中国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政府主导的赶超战略下农业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迂回式"发展模式,迂回模式是指落后国家通过优先发展工业再迂回发展农业的思想.工业化及其在空间上的城市化进程从供求两个方面塑造农业发展的市场、技术和组织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则促使农业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工业化同时还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的技术基础.然而,迂回式发展的后阶段仍需政府政策打破城市和工业偏向的传统,转而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市场增进型政策,最终实现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政策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对于西藏特殊的高原环境意义重大。西藏现代工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平解放到21世纪初,可视为传统工业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逐渐确立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西藏现代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选择为基础,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型生态化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工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化发展所必须兼顾的两个目标是:赶超国际产业发展前沿与发挥中国比较优势。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与中国积极参与的态势为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提高工业化水平提供了条件,中国应利用好亚太经合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两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来接受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扩展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及利用一体化成员的资源发展中国工业。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初步的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而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则加速了社会保障模式转型的进程.在此历史背景下,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向工业时代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社会保障模式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国家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理论上说,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转换存在着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但就工业化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福利国家型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因此,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近代转型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救济主导转向社会保险主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利用省(自治区)、市(自治州)两级数据对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据此提出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结构重型化突出,工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完善、基础薄弱。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需将移植型工业化和嫁接型工业化相结合,在有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执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同时,又建立起一整套工业体系。其特点表现为:依托农垦的"轻工业"化模式;以"团场"分布为依托形成企业规模小、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军事、行政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转向以协调、服务为主的工业经济管理方式;政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结构的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碳减排路径是指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在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时,要综合考虑碳排放、能源、人口、经济等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特点,区分生产和生活两大部门,选取与碳排放量直接相关的四大相对指标,基于1995—2010年省级数据,构建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将30个省市划分为能源重型化、能源较重型化、高能源强度和较高能源强度四个碳排放区域。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区域碳减排,各地区应制定"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发展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以“共同纲领”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以两个“总路线”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以“发展是硬道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观和以“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这种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也反映出领导中国60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曲折探索。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一个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理论和实证结果进行梳理和提炼,提出基于摩擦成本与路径冲击、路径偏离与调整成本,以及调整模式为核心概念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理论模型.认为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成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两条基本路径,在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摩擦成本分别对两条路径产生冲击而导致工业化偏离或信息化偏离.为解决这些偏离支付的成本即为协调成本,在不同的调整成本作用下形成平滑型调整和非平滑型调整,最终对宏观经济指标产生正向作用.将现有理论观点和实证结果整合在统一的逻辑体系下,为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践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低碳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新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的主题,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引擎"开拓经济发展的新主题.低碳农业是新型工业的基本面,低碳工业是新型工业化的主线,低碳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近年来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发展,两者之间具有互动性;二是工业化向前发展,信息化也向前发展,两者具有同方向性;三是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也快速发展,反之亦然,两者具有同步性;四是工业化超前、过度或滞后,亦或是信息化超前、过度或滞后都不利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两者具有制约性或掣肘性。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双向互动型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并举性、双向性、互促性和互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