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九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37-41
编纂于南宋的丛林宝典《禅林宝训》,在禅修之道方面 ,不仅继承了传统佛教止观定慧及惠能禅宗无心、无念的禅修方法 ,而且依据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挑战 ,提出了“以道德正心”的修心法门 ,突出了道德伦理在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禅林宝训》这种儒学化、伦理化的禅修思想 ,不仅适应了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潮流 ,也是中国禅宗心性化之后的理论必然趋势 ,更是为了扶救宋代丛林戒律不持、道德不修之末法禅弊。 相似文献
2.
王明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6-71
兴盛于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伴随着大批来华留学僧为主要形式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日本五山禅林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三教关系论争。考察藤原惺窝和林罗山从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内部畸变出神儒一致理论的历程及其目的和意义,不仅能把握日本对中国思想文化汲取和吸收的冲击——反应——变异思维模式,还能洞察到其背后所隐含着的日本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侯本塔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4-50
在现存400余首王维的诗歌中,被禅宗文献征引与运用的超过40首,这可以视为王维诗歌禅林接受的特殊形态。禅宗僧人将王维诗歌运用到佛经解说、公案颂古、上堂说法和诗文创作等场合,有着辅助佛禅理念解读、充当全新禅学文本和用于审美体验抒发的目的,同时,也为王维诗歌带来了新的阐释空间与传播形态。这种“引诗证禅”现象与僧人所编诗选、僧人所撰诗话和僧人所作诗歌共同构成了集“选-评-作-用”于一体的“禅林唐诗学”研究体系,能够进一步深化当前对于唐诗学史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姜智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8-92
基于时代背景的某些契合点,<我是谁>和<变形记>在主人公的无归属感,异化、孤独的主题,荒诞、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两篇小说在主题的属性,孤独、异化的程度,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内涵上又有差异,这体现了作家宗璞立足本土,追求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胡孝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7-123
《敕赐十方灵岩寺碑》有重要史料价值,记载该寺从甲乙制转变为十方制暨敕差住持制最终定制的过程,反映教团内部矛盾重重,但部分僧人在有限权力范围内试图改革创新;朝廷对佛教管理更制度化和官僚化;佛教平民化、世俗化特点更加突出。以诗证史,可见当时政教关系总体发展良好。 相似文献
6.
黄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5,(3)
本文以明代史实与《金瓶梅》作比较,认为西门庆人物的塑造是对明武宗朱厚照的影射。文章以荒唐、荒淫、好乐、喜商、崇佛以及太监得势、贿赂盛行,对比西门庆与明武宗的相似之处。通过考证、比较研究,认为《金瓶梅》写出了亡国之鉴,以西门家庭的没落,武宗王朝的衰亡,表现出世纪末最荒唐的一个堕落的社会景象。 相似文献
7.
汤江浩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6):52-57,86
从讨论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对传播《顺宗实录》的意义入手,可以对《顺宗实录》之撰进、删削、初入韩集之时间,以及版本流传、得失争议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邓乔彬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8-92
沈颢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非董其昌所论的重复,虽论列宗派,终又不为宗派所囿,倡导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又主张绘画应表现"自性"、"自然",这是庄禅思想的体现,是明末士人挣脱思想束缚的表现.他就传神提出了"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的要求.他拟画为诗,以简约取之,在技巧论上颇有创获,在鉴赏论上尤其鄙弃功利性.沈颢对绘画落款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对我国绘画与诗、书、印的结合有所推助. 相似文献
12.
杨德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4)
《弹歌》之“续竹”不可作“属木”,“逐害”不可作“逐肉”,《弹歌》非为黄世歌,《弹歌》只能是后世追记或臆测古代之情况而形成之作品,而且《弹歌》的产生不会早于周代。《弹歌》的主题不是猎歌,而是孝子驱赶禽兽的悲歌。褚斌杰关于《弹歌》的高论特别值得学术界反思,几部中国文学史关于《弹歌》主题的错误论述也值得学术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0-43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王锺陵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15.
王合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4):51-53
如何在大学生中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在深刻领会在大学生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明确贯彻《纲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了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17.
王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3(2):99-100
由刘宗贤、蔡德贵主编的《当代东方儒学》200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4万多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东方儒学的著作,书中不乏创新之处。《当代东方儒学》不是一般地泛泛叙述东方各国儒学,而是把东方(主要是东亚)儒家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探讨当代东方儒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肖志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早期的两个代表人物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出发,以分别阐述他们代表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和《理想国》为依据,分析探讨他们在对个人的思想意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群体的政治结构三个方面的不同主张:即孔子的思想以个人的修养为核心,强调先修己,再安人,后正名;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在从国家(城邦)管理的角度出发,设想了理想国的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共产、共妻”的主张。这些分歧是中西方历史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呈现出来的差异,分析和比较这些差异,使我们能够博采中西方之所长,为我所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法制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陈小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22-25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伦理学研究》(Studies in Ethics)创刊于2002年9月,是中国伦理学会会刊,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