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珊 《东方论坛》2013,(5):52-57,71
近代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越南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越南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断裂,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较以前大大减弱,而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举侵入。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时代,越南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如果想生存下去并紧跟世界的发展步伐,越南社会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在促进这一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越南知识分子非常清楚国语文字、教育以及媒体所起的关键作用,使它们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效工具。在他们的自觉努力下,越南近代国语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电影、舞台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也在越南社会中越来越普及。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关注越南的槟榔文化,却很少留意与越南槟榔文化有直接联系的石灰瓶文化。越南民间曾普遍祭俸、信仰石灰瓶翁,文章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阐述介绍了越南的石灰瓶及其相关文化习俗,并对该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尝试性分析,旨在让读者了解这个被忽略的文化想象,也希望本文能有助于读者更全面了越南的槟榔文化和进一步了解越南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3.
越南是一个东方传统与西方色彩交融的国度,历史上的越南属汉文化圈,而咖啡文化源自19世纪法国殖民时期,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融入了越南本土文化印记。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河内咖啡馆名进行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其深受汉文化影响,但有挣脱汉文化影响的倾向,越南现行文字除了使用方便识记的拉丁拼音文书写外,语音、词汇、语法很大程度仍是受汉语影响,但也保留着本土的特色发音,纯越词和汉越词的交融使其增添了一份细腻和多彩,对咖啡馆别具匠心的命名,无不体现着河内人民丰富的生活方式、细腻的思想感情、积极向上的商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越语中汉语借词的越语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在中国秦汉时期,作为文字载体的汉字就已开始传入越南(当时的交址地区),其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汉字曾被作为越南的正式文字,汉字对越南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越语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汉语借词、汉越词),现仍大量保留在越语中,并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5.
经过25年的革新开放,越南的政治民主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民主。越南的政治民主化根植于独具特色的越南政治文化土壤中,其政治文化既有对政治民主化的促进因素,也有制约因素,但总体来说促进因素发挥着主要作用。当今越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思想和文学三个方面。在越南文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中,这些影响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佛教、道教等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则贯穿了整含越南文学的创作进程。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探寻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越南女商贩是中越边境口岸城市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长期来往于中越边境之间,是联动边境贸易往来的新生力量,对促进中越口岸贸易活力有着重要影响。在东兴口岸小商品市场中,越南女商贩在营销活动中形成的营销文化,是基于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从谋求经济利益到文明交流互鉴,跨国、跨文化的流动会导致不同文化下的主体相互"冲突",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越南是邻邦,语言、文化交往甚早.越南歌筹中的汉文化就是中越文化密切交流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婚俗掠影     
《今日南国》2010,(5):61-63
世界上各民族关于求婚和结婚的习俗和规定各不相同,从订婚、下聘礼到迎亲,即使最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也会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越南不同民族的婚礼风俗正是我们了解不同越南民族风俗的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10.
[提要]在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电视剧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指标。因地缘关系、文化接近性等原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一度受到追捧,但因越南全球化发展、文化折扣、日韩美剧的竞争以及政治原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的传播也遭遇一定的瓶颈。通过多月的集中田野调查与驻地体验,对越南不同类别群体、组织进行走访和资料收集,将越南民众对中国电视剧的文化接受和消费进行阶段划分、特点分析、状态描述及根源剖析,并在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未来进一步以电视为媒介做好跨文化传播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1.
倘若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谜语就是凝结着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之一。探究越南谜语,可以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审视越南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为从事越南相关工作的人和越南语爱好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锦州市太和区新民小学深化教学改革,把京剧、书法、中国象棋、陶器艺术等图粹作为校本课程,进行传统教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博大犄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增长了学生才干。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的制度文明,在中越漫长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南科举制度由李朝初创,经陈朝发展过渡,到后黎朝达到鼎盛,终至阮朝式微而停废。越南科举制度大多模仿中国科举制度,也在入试资格、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开科时间和甲第出身等方面出现了本土化的创新。科举制度对越南的政治、教育、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是改变了越南的国家人才选拔方式,使之构建起为集权统治服务的稳定官僚队伍;二是完善了越南学校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内容;三是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促进了越南多元文化的融合;四是造就了越南士人阶层,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在当前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以历史为镜而展开科举制度研究,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根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先进的农业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中外科技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越南"少林寺"寺名反映越南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从"少林寺"建筑、造像和神像反映越南佛教与中国佛教大同小异的特征.中越两国文化关系,同是根本,异是枝节.  相似文献   

16.
《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是一部记录越南北部民族生活史的拓片总集,它的原始材料均为散落在庙宇、村社、神祠等附近的碑铭。它以碑为载体,用汉喃这种越南特殊的文字书写越南北部民族的生活风情,时间跨度从明末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从道德、制度、风俗、宗教等四个方面对《越南汉喃铭文拓片总集》中的汉文化影响进行了释例,爬梳出越南河内以北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4,34(6):48-53
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中国古代诗学很早就出现在越南。古代时期,中国古代诗学深入越南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给越南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从19世纪末,越南文化第一次碰撞西方文化到越南国家统一之前,出于现代化文学的需要、战争环境及其他原因,中国古代诗学在越南几乎被忽略。国家统一(197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1986年)之后,中国古代诗学又受到越南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越南文学研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诗学,也是想通过中国古代诗学更加了解越南古代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道教文化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亚传播的重要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老的道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道教文化传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有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在古代道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从宗藩关系的角度看去,越南汉诗不过两大倾向:即对于宗主国的离心或向心。表现出向心倾向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与亲和力的产物,是文化认同感以及历代南迁者的民族认同感的结晶,大概可以胡季《答北人问安南风俗》、范汝翼《题新学馆》、冯克宽《答朝鲜使臣李光》和邓陈琨《征妇吟曲》为代表,以篇目计,占了越南汉诗的绝大部分,其情思韵致与中国诗歌水乳交融,往往见不出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