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在金秀瑶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瑶山人民在一定范围内用来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形式,也是瑶族人民在生产实践和自然生活中智慧的结晶。发现标,也称号物标c它的主要用途是证明那些无主的物产归发现者自己所有。如:有人在深山老林里发现~窝蜜蜂,但当时又不是采糖时节,怎么办呢?必须用上发现标来把它号下,即用茅草结成标记后,在蜂窝附近插上几个就行了。后来发现者,如不自觉维护前者的利益而偷采蜂糖,那就要受到惩罚。有主标,其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证明物产的所有权。如:在深山老林里培植香菇、木耳的人们,往往插…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10月与2007年4月,我们在被称为"瑶山通"的吴介瓦先生的引荐下,两次深入到与蓝山、道县、宁远三县交界的瑶山深处——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在田冲村我们有幸欣赏了鲜为人知的瑶族原生态舞蹈《跳九州》。  相似文献   

3.
谷家荣 《中国民族》2008,(12):67-71
70多年前,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到广西大瑶山调查,途中向导失引,造成妻死夫伤的人间悲剧。瑶山调查遭遇的不幸,使费先生和瑶族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从1935年第一次访问广西大瑶山开始,费先生“从实求知”,“行行重行行”,在其有生之年,先后6次到大瑶山调查,写下《桂行通讯》、《花篮瑶社会组织》、《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四上瑶山》、《盘村瑶族·序》、《瑶山调查五十年》等蜚声海内外的经典学术篇章,不仅记录了大瑶山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为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瑶山位于南岭西部广西弧形山脉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还居住着壮、瑶、汉三个民族,总人口为134719人(1987年),其中壮族57147人,瑶族45196人,汉族32376人。大瑶山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它神奇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态环境闻名遐迩,吸引着大批专家学者前往瑶山腹地进行有关民族、社会、自然资源等方而的考察,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曾于三十年代中期(1935年)偕同夫人王同惠女士在大瑶  相似文献   

5.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费孝通先生在2000年的《读书》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谈话,一是纪念曾昭抢先生,一是纪念潘光旦先生。费老自谦地说:相对他们二位自己是“晚一代”的人,并且说到上一代人的主要特点是爱国、爱学术,能做到“推己及人”,还说这个“己”是“SELF”(我的理解就是“品质”)。费老说:他们两代人“最关键的差距是在怎么做人”。看了这两篇谈话,想想做为费老的学生和后代,我们与费老一代人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建国初期,中央民族学院成立,费老被任命为副院长。他这位副院长不是挂名的,而是认真办事的。 记得学院西郊的基建工程,设…  相似文献   

7.
金秀瑶族自治县总面积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下辖十一个乡镇,1990年底总人口139475人,其中瑶族47644人(占总人口34.16%),壮族57827人,汉族33939人,其他民族65人。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很关。心金秀县的经济发展,曾经托付学生董纪兴同志(广西社会科学院特约副研究员)调查大瑶山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完成费老托付的任务,在董纪兴同志的指导下,我校特组成17人的“大瑶山社会经济考察组”,自4月11日开始,历时8天,深入金秀20个县直单位、1个乡、2个村公所,通过座谈,访问以及查看文献资料等途径,重点就改革开放以来金秀民族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本次考察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群山环抱、林海苍翠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大瑶山深处,有一条山间羊肠小道通向一个名叫尖子岭的地方,最高处是一座海拔1800米的高山望台,余锦柱作为驻守在那里的主人,以青山为伴,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绿色高山事业,谱写了一曲林海卫士之歌。由于父亲余德明与他一家两代人先后工作在同一个望台,又都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故而当地瑶汉人民亲切地称誉后来接上父亲班的余锦柱为“大瑶山的儿子”。余锦柱的父亲余德明1995年开始驻守在水口尖子岭望台,他是江华大瑶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位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3,(8):64-64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来临之际,为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和谐的“八一”建军节庆祝氛围,7月28日晚,江华瑶山广大驻军官兵、武警战士、消防大队、民政、公安系统干部职工等在瑶族图腾园世纪广场欢聚一堂,举行军民联谊晚会。  相似文献   

10.
<正>"黄书记心系我们少数民族群众,让祖祖辈辈不通路的大瑶山有了通向山外的水泥路,我们感谢他!"8月19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龙湾、上坝、大塘村的3位村民代表,郑重地将一面写有"谢党恩,千年梦圆;筑天路,瑶山有富"的锦旗送到永州市委办公室,并再  相似文献   

11.
“莫老师就是我们的好妈妈!”听到孩子们如此形容她,莫露香心里香香甜甜的。莫露香是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刘家村三小的一名不平凡的女教师。说她不平凡,是因为她1980年从师范毕业后就回到本村任教,不离不弃;说她不平凡,是因为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她成了这些孩子们的贴心“妈妈”。刘家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人口不多,经济落后,但山清水秀,在外人看来,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奠露香32年如一日扎根这里,并不是眷恋这“世外桃源”,而是为了这瑶山深处孩子们的教育前途。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桂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的一支瑶族,因其服饰多为红色,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红瑶”。红瑶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叫“红衣节”。每到那一天,红瑶人不分男女,都要身着红色盛装参加聚会或相互来往,瑶山便热闹起来。2002年9月28日是龙胜红瑶的“红衣节”,笔者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一样,怀着好奇之心来到龙胜,观看瑶山奇景,品味奇特的民族风情。尚未到瑶山,在龙胜县城里我便看到很多盛装进城的红瑶妇女,街上好似飘动一簇簇红艳似霞的映山红,颇为好看。我的相机也就开始忙了起来。没想到到了和平乡瑶山,更是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3.
江华古称冯乘,汉武帝元鼎六年(前ill),始托境内冯水而名,迄今ZI10年。冯水河是浅水源头,她穿越千里瑶山,纳众多溪流于一身,终年水量充沛,碧绿诱人。奔流的冯河水记录了江华人民千百年来的辛酸苦辣,也记录了瑶山近50年来的沧桑巨变。1949-1999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辉煌的一页,也是江华瑶山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辉煌时期。半世纪前,还是“瑶人穷,一日三餐苦菜公,葛麻藤于当腰带,芭蕉叶子作斗篷”的江华瑶山,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她,犹如一颗保灿的明珠,迅速崛起在湘粤桂…  相似文献   

14.
在费孝通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回顾费老的贡献时,曾很感慨地说:"中国社会学何幸而有费孝通."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2月,费孝通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活动之后,不顾78岁高龄,进入南岭山脉瑶族聚居区考察,并就瑶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建立南岭瑶族经济开发协作区等做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记录了费老此行谈话的内容,并探讨了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瑶山漫记     
我对大瑶山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这不仅是因为大瑶山翡翠般的丛山峻岭和那秀丽的松杉绿竹给了我不可泯灭的印象,而更主要的是那里具有“老山性格”的瑶族人民使我永远不能忘怀。记得,在一个春雨微寒的夜晚,我来到了过山瑶赵诚进的家里,灶内正在炽燃的松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们浴着飘散的暖气,坐在火灶前攀谈起来。赵诚进是一个中年的农民,脸上虽已显出了几丝皱纹,但是古铜色的容颜,冲淡了他的衰老。他告诉我,解放前,他是一个过山瑶,是老山里最受压榨的山丁。那时,落后的“石牌制”还统治着老山,剥夺了过山瑶的一切生活权利。老山上的一只飞鸟,溪流里的一尾游鱼,密林中的一头走兽,甚至松柴、野果,赵诚进都不能触动。他只能担负着“种树还  相似文献   

17.
疾风知劲草     
“十年动乱”时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曾流传着一个贺龙手杖的故事。那是1965年10月,当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参加了庆祝活动后到南疆和田县烽火公社访问了维吾尔族百岁农民买买提木沙阿洪。贺老总见这位老农腿脚不好,便把随身携带的一根手杖送给了他。谁料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根手杖成了买买提木沙阿洪同所谓“大军阀”有“黑关系”的证据。木沙老人任凭造反派如何严厉的审问和追查,他都把这条手杖珍藏着。造反派见老人“顽固不化”,就  相似文献   

18.
新近发现的崇祯金秀瑶山“石牌”莫金山金秀瑶山(即大瑶山),山高坡陡,谷深林密,元明以来是瑶族人民世代居留之所。明清以降,该地虽然名义上为周围荔浦、鹿寨、象州、武宣、桂平、平南、蒙山等七县所“分治”,但实际上却是王道不及的“化外”。民谚说:“种田不纳粮...  相似文献   

19.
一代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命史可以概括为“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并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他社会调查研究生涯的起点。作者徐平教授是费孝通先生培养的唯一从事“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在这篇我们特约他专门为我刊撰写的回顾费老民族研究思想的文章中,展示了一代学术大师“志在富民”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20.
<正>时间:2015年11月2日地点: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大费孝通中心)240会议室王铭铭:感谢各位来参加这次研讨座谈会,请在座几位老师围绕费孝通先生佚稿《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谈谈各自的看法。另外,今天是费老的生日,是他诞辰105周年,我们开这样一个会,也可以算是一种纪念。好些年前,我和硕士研究生张瑞将费老的佚稿《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整理出来,在《社会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通讯》第一期刊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