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为什么要考辨李白诗考辨李白诗,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本文所论及的,主要是指鉴别李白诗真伪的工作。为什么要考辨李白诗?问题是从流传至今的《李太白文集》收录李白诗的混乱现象提出来的。考察一下李白诗歌编集的过程,很有必要。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诗作极其丰富,李白从未自编诗集,唐代也没有一种渊源有自的李白诗集定本流传下来。因而李白诗歌的文本面目常纷繁杂乱。通过比较诸多李白别集版本和选录李诗的各类总集,考辨出李白乐府诗《蜀道难》文本有三十一处异同。文本在流传过程及后世阅读接受中的真实面貌差异较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李白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人皆认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 1983年李从军先生首先提出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说。本文从对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辨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及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的考辨,论证了李白不卒于宝应元年, 而卒于永泰元年。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的行踪和事迹,王琦和黄锡珪的两个《李太白年谱》(以下简称“王谱”、“黄谱”),以及詹鍈先生的《李白诗文系年》(以下简称“《系年》”),都曾做过许多考订工作,贡献卓著。但它们之间出入很大,而且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例如,关于李白出川前后的事迹,两谱说法就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李白出川前后的事迹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考辨,向学术界请教。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李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李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从李白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了构建李白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即李白物质文化、李白精神文化、李白制度文化和李白行为文化等现状,并预测了李白文化研究未来发展的走向。为深入研究李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从李白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出发,对李白政治思想的主导因素作了分析与考察。指出在蜀中时期,李白的政治思想表现为“杂”与“稚”,三十岁左右逐渐确立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在以后大半生的经历中,他都致力于实践这一理想目标。李白复杂的政治思想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变化,但始终以儒家因素作为主导。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的家室问题,有些是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是无案可稽,悬而未决。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却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考求,一方面要从遗留下的有关李白的文献中去分析,另一方面还要从李白的诗文中去研究。有关李白生平的文献,寥寥可数,其中以李阳冰的《草堂集序》、魏颢的《李翰林集  相似文献   

8.
论李白的用世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一生仗剑任侠,放情山水,追求个性解放,但他并没有潇洒得忘情世事。本文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他的诗歌创作两个方面,论证主导李白一生、贯串李白一生的是他对理想的高歌和深切的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9.
范成大初年吟咏之清丽俊逸诗风与豪纵快意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成大的诗歌创作是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的。其初年诗歌创作已注意向鲍照等六朝诗人和唐代诗人李白的学习,尤其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上,其诗歌呈现出清丽、俊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新旧唐书李白传各有千秋,在资料采集与文学写作方面,体现出有所不同的风格追求与耐人寻味的采择,其中有些为人诟病的“错误”,似乎并不简单,包含着时人的文化认知、寓意,未必“错误”.如李白“山东人”一说,就颇可商量.正确与否并不因时间先后而判断,有些名文、“信史”反而值得推敲,如记叙李白的李、范二文,以及李白时人的魏万文,旧唐书李白传似未见过或全不采纳,令人寻味.新唐书李白传显然更多文学描写渲染.  相似文献   

11.
<正>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诗歌价值。那么,李白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李白的一生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在5岁到25岁时,他饱读诗书并在蜀中游历。李白在五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十五岁的他已经创作出许多诗篇。  相似文献   

12.
盛唐是自我意识普遍觉醒的时代.李白的思想、性格及其家族的漂泊经历对李白所具有的自我实现的生命力量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政治上的被遗弃感和失落感、世无知音的孤独感、家族出身所致的出仕艰难,使李白的孤独体验深刻而独特.李白诗歌对时代精神进行了情感化、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虽然《冷斋夜话》所选陶渊明诗文仅三篇,但这些作品是惠洪审美理想的最佳载体。因此,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为参照进行文献考辨,以杜甫、李白、韩愈等其他典范诗人为参照进行理论解析,可知宋人的时代风尚和审美趣味已不同于唐代,他们求新求变,重视社会关怀,因而对前代范例诗人的理解或是已然不同,或是关注点悄然变化,而这正是宋诗努力塑造自身风格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杜甫称李白为“山东李白”,元旗和《旧唐书·李白传》径称李白为“山东人”,原因何在?李白有显赫的先世,而近世却沦为商贾子弟;按唐代制度,商贾子弟不得参加贡举,从而进入仕途。本文从李白的入仕道路入手,探讨了“山东人李白”背后潜藏着的李白家世和经历的秘密以及他内心难以言诉的幽愤。所谓“山东人李白”,正是李白为了离弃、遮掩其工商杂户出身,定居山东并取得山东户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钱穆先生早年曾有一段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的经历。有学者业已质疑钱先生晚年撰写的《师友杂忆》一书中,关于这段时期的回忆,存在一些不尽准确的地方。通过对钱穆的回忆录、著作及大量相关资料的梳理考辨,指出该书第七章中至少还有八处表述不清或者根本错误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公元762年,李白逝世的那一年,阿拉伯阿拔斯朝(750-1258)的一位盛世诗人诞生了。他就是著名的酒诗人艾布·努瓦斯(762-813)。诗人李白的一生几乎是和盛唐时代相始终的,而艾瓦·努瓦斯所经历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时代也是阿拉伯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的时代[1]。作为盛世的著名诗人,艾布·努瓦斯和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拟着重探讨两人的咏酒诗,分析他们的此类诗作所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的文化意义。提到李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酒仙”或“诗仙”的雅号,以及关于他“醉答番书”、酒酣捞月坠江的传说…  相似文献   

17.
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此后,几乎所有涉及李白生平的出版物,都遵此说。笔者根据最早受李白委托为其编集的魏颢的《李翰林·序》、由李白临终前“枕上授简”为之编集的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以及李白友人范伦之子范传正为李白所立墓碑的碑文三条资料,得出李白确确实实生于蜀地而非蜀外任何地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杜牧学古自出机杼,不同时流,诗风也独具个性。两次游幕宣州及刺池州的经历让他和李白数度结缘,由此引发的关注加深了他对李白的认同,在具体诗作中也有层次不同的表现。而狂则是杜牧和李白在气质精神上的沟通处,并由此形成诗风上飘逸和俊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注李札记     
本人主编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十年规划重点项目《李白全集校释》二百七十万言已经交稿。在注释《李白全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别人的著作有些不同看法,兹举两例,加以申辨,以期通过讨论,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20.
李白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诗人,但在喧闹的同时,李白却备感孤独,其诗中多次使用的"独酌"一词,正是其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李白的孤独来源于他自视甚高的期许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的矛盾,来源于仕与隐的矛盾,来源于其诡异的身世、异于常人的外表和行为举止以及种种传奇的经历带给他的陌生感和孤寂感,来源于居无定所以及长期漫游的生活方式带给他的空虚感和负疚感。李白在"独酌"中叩问苍天大地,在花间月下的醉影里,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栖之地。作为第一个大量使用"独酌"词语的诗人,其"独酌"诗中特有的人文精神,沾溉着后世无数的文人。李白"独酌"的孤影,已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