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11计划"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旨在加快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目前,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协同单位层次低,协同创新水平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对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重视等问题。结合"2011计划"精神,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中心组成结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参与中心建设,积极提升中心的协同创新效果,提高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东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由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并开始运行。该中心由东南大学牵头,协同江苏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它由3位院士(其中1人为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4位长江学者,4位国家教学名师,共70多位著名专家  相似文献   

3.
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分别建立关键科学技术突破-建设目标完成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成效-协同创新水平两个二维矩阵,用于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评价。基于二维矩阵的绩效评价模型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心内涵建设和目标达成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果累计式评价的缺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评估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推行,全国各高校已经陆续开始协同创新的实施或培育工作.结合该计划的现实背景和相关理论基础,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功能及构建的原则,探讨创新平台的运行及机制保障、基本组织结构及制度体系建设等内容,可以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的实施是深化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行动,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创新型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贯彻落实"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高校党委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成为促进协同创新、实施"2011计划"的"生命线"。通过对协同创新精神内涵和核心要素等的综合分析,探讨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剖析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党委工作的价值体现,可以探索出高校党委工作促进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学风建设事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国家的兴盛和富强。要确保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取得实效,就要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注重校园文化与规章制度的相互协同、榜样示范与目标引导的相互协同、优良教风与队伍建设的相互协同、考评激励与科学管理的相互协同、考风考纪与责任教育的相互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同。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8月,石河子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由该中心首任主任、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顾海良教授,与石河子大学校长向本春共同为中心揭牌。"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大学牵头,中共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等具有雄厚学术实力的部门作为核心加盟单位共同组成。北京大学素有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基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阈下,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孕育准备、形成发展、成熟稳定、衰弱修整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展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创新主体可依据各阶段不同特征,明确组织各阶段的发展重心,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最终达到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延长组织生命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为推进学术与学科及管理体制创新,建设一流学科,东南大学以三大基地为基础成立了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道德发展研究院"。三大基地是:"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道德发展"高端智库;"道德国情调查中心"。现有协同共建以上有关基地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学术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技术创新的新范式。文章拟在国家倡导高校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探索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内容以及我国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进程,探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协同创新特质,着重探究了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围绕"复合型""跨界"等提出了培养适应协同创新的高等艺术人才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方式,并指出只有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加快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步伐,才能繁荣我国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20日,"网络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副校长、中心主任叶美兰教授主持仪式。"网络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841研究所、江苏省知识产权局、金陵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和徐州师范大学创建"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阐述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各种信息数据被海量挖掘和使用,政府部门也需要更多的准确数据、信息,才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之间数据共享意识和传播意识不强,合作互动还处于随机状态,缺乏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之间存在着内部共生关系,具有协同创新的条件基础和动力。它们可以搭建"产、学、研"平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创新主体的作用,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两个子系统,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模型。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构建"三轮驱动"的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以及"立体化"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出了技术储备、项目合作、校企研发平台、校地创新平台四个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系统,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企业协同创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面临重要契机。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为个案,探讨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互动合作机制”、“服务地方建设,深化校地协同模式”、“服务高校发展,强化多元学科融合”等建议,以期强化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完善智库建设,提升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协同创新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应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但是目前高校还不能自觉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力汇聚:教育过程中重继承轻创新;科学研究中竞争多于合作;管理过程中重控制轻协调;发展趋势上同质化影响了特色化。因此,高校只有努力去建设以超越性、开放性、协同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文化环境,才能使"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充满活力,促进协同创新的深度推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高校主体视角,以高效协同创新模式为为研究主题展开理论分析,研究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对于推动高校创新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都意识到自身力量在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局限,意识到R&D组织对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基于R&D联盟的虚拟研发组织也由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在中部各省落地生根。山西省在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协同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实例及策略分析,以期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国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时刻,研究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从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和企业不同层面分析了吉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对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以及作为协同创新主体的高校和企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党对高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面临弱化的危机,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工作机制亟待加。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协同创新,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