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面向一年级新生的工程导论课程也普遍开设。但是,目前在专业分流方法和新生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组织等方面仍然不够完善,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利于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本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基于国外几所大学案例,分析它们在大类招生、新生工程导论课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剖析工程导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本单位实际,分析在专业分流和新生研讨课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与改革的尝试,对解决大学生盲目挑选专业、一次选专业定终身等弊端提供了解决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选择专业的科学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能够逐步提升大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后的内驱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能够逐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但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比如在制定专业分流原则时缺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在选择具体攻读专业方面,大学生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在分流后的新班级重组方面,大学生再次面临适应人际关系、学习空间等变化的困难。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概况;通过深入专业教育及其职业探索,使大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专业发展;学习和运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帮助大学生合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和班级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改革,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中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并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大类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研究与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及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观"进行的教育反思,是我国高校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益尝试,是应对当前越演越烈的高校人才竞争和同质化趋势,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综合化的需求的改革。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及人才培养,既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了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率;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提高人才素质;体现了高校"按需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高校应当通过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考试评价机制以及做好后期专业分流等方式来做好高校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改革。  相似文献   

5.
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目前许多重点院校招生改革的热点,招生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教学管理上的一系列改革,分专业便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中一项工作。本文介绍了大类招生改革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分专业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如何协调志愿、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对分专业工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按照大类招生,学生通过某种内分流方式选择其学习的具体专业.这个过程往往不尽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长、学校教育发展.以西安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为例,分析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内分流经验,提出了优化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类招生是一种按"宽口径、厚基础"为要求的招生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但同时,该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等问题较为突出。文中就如何在大类招生制度下,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些高职院校实行大类招生试点取得的经验证明,高职院校实行大类招生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却有更多的优点.大类招生对高职院校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招生模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也带来了对高职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必然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从而也必将为高职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总结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探讨应对措施,对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前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体现基础性,以培养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为主,锻炼学生的核算能力为辅。根据这一目标,本文构建了“校内整合实习为主,实践教学影片为辅助,校外参观为点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为拓展”的大类招生模式下“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但是,大类招生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对待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要注意弄清"类"的内容;二是大类招生并不适合所有的高校;三是尽管大类招生推迟了选择专业的时间,但仍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是目前高校改革的热点。课题组对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集中培养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上海理工大学围绕精品本科建设,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基础教育,实行一年级大类招生集中培养模式。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课题组认识到本科低年级是本科教育的关键时期,应淡化专业,注重通识教育,夯实基础;注重课外实践,让学生全面发展。课题组希望该探索研究能为高校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实施大类招生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探究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满意度及其转专业意愿的差异,并基于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大学生转专业意愿因素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专业总体满意度和认可度感知负向影响转专业意愿,且影响程度最高;志愿录取和调剂录取对转专业意愿影响显著,调剂生在前景感知、满意度等方面的态度较为悲观;就业前景感知负向影响学生转专业意愿;大类专业下各细分专业的学生感知存在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在高中阶段扩大专业宣传,转变学生对专业的片面认识;改进课程设置,深化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认识;提升高考志愿填报的合理性;开展大类招生下各细分专业的课程互选,提升学生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可度等举措,降低学生转专业率,提高院校专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法学硕士的招生很直观地反映法学硕士的培养规模。从招生的角度出发,对法学硕士招生地域、招生学校、招生专业的分布进行计量研究,分析法学硕士招生的若干特征及其产生原因,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状况,进而获得若干教育和政策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分流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本科专业为例,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建立和试行“大类招生,滚动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具体的做法和应注意的方面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新生依据志趣爱好选择专业提供了缓冲和保障,便于大学生找准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定位。在实施按大类招生时,高校必须做好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衔接、"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相平衡、教师积极"教"与学生主动"学"相协调、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严格的教学管理过程相补充的四项基本工作,确保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讨论我国招生院校目前采取的3种主要专业录取方式,即专业清、分数优先和专业级差,对其特点及相应的报考技巧进行了思考。并对院校专业录取的可能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讨论我国招生院校目前采取的3种主要专业录取方式,即专业清、分数优先和专业级差,对其特点及相应的报考技巧进行了思考。并对院校专业录取的可能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大类招生赋予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提高大学生兴趣和专业的契合度,“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一专多能的本领,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思想引领功能突出、贴近大学生成长实际、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和注重柔性管理等特点。但当前大类招生也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入党积极分子素质存在差异、入党延续性受影响、党员融入党组织需要加强、党务工作者力量薄弱和党建信息化滞后等挑战。对此,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前移入党工作重心,实行横纵两阶段党员管理模式,培育党建品牌活动,发挥辅导员作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从而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转专业带来了专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管理不便等问题。为掌握大学生转专业态势,利用马尔科夫链的无后效性,建立马尔科夫模型,通过误差数值分析,可将马尔科夫模型应用于大学生转专业趋势预测中。根据预测结果,采取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教育、按大类招生、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等策略,保持专业学生的适宜比例。  相似文献   

20.
从"人本"角度对人才培养不到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教师教学精力不足、学科对专业支撑不强、学生兴趣和专业不相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频繁等。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如完善教师三类职称晋升机制、建立以教学院长(教学系主任)牵头的专业负责小组机制、建立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分类培养导师制、实施大类招生和学分制、改革百分制为等级制考试及运行校际之间课程共享机制等,切实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