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层次指标的统计信息化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建设部门必须常常分析统计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因此对统计信息化进展的评价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要对统计信息化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需要一个衡量统计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测评方法,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统计信息化建设。本文分析了统计信息化评价的内涵和一般模型,提出了统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设立原则.建立了层次化的统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每个具体指标对信息化水平的最终影响不同,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给出了具体的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以及统计信息化综合评价量化结果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汇总前五期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指标地区发展比较报告》的评价结果,从信息化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五个方面,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分类指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在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则在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18):30-31
本文汇总前五期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指标地区发展比较报告》的评价结果,从信息化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五个方面,对引个省、市、自治区的分类指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在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则在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分指标构成:信息化战略、基础设施、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和经济效益;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如何,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建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掌握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了解各地区、各行业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评价信息化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总结了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基于AHP的信息化人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社会与企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作为发展信息化的第一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本文根据信息化人才的特点从思想品质、能力水平、知识水平、业绩评价4个基本准则和影响这4个基本准则的13个子准则建立AHP评价模型,为企业信息化人才的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并说明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未确知理论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后,建立了企业信息化实施水平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实现了有结构决策和无结构决策的结合。评价过程中一级指标的权重由AHM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由信息熵确定,同时由于评价结果划分的有序性,本文采用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识别,文章最后以实例解释了模型的计算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加上世界资源的越来越匮乏,传统的以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方式已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急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体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结合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从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资源与环境发展状况、人力资源发展与利用、科技教育水平五个方面来构建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进行相关赋权。以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并通过综合指标法测算广西2008-2010年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及时改进,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高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洪海 《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1):149-158
评价指标间信息重叠高会扭曲评价结果,而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一个指标与部分指标间相关性降低指标集的信息重叠,指标剔除多且信息重叠降低得慢,极易导致评价信息过度损失。为此,本文首先引入取样适切性量数(MSA)表示一个评价指标与其余全部指标间信息重叠水平,引入KMO检验统计量表示一组评价指标整体信息重叠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次剔除MSA值最大指标,直至剩余指标KMO值不高为止,快速降低评价指标集整体信息重叠。之后,通过剔除偏相关水平高的任两个指标中MSA值较大的一个指标,避免个别指标间信息重叠水平较高。最后,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信息重叠指标筛选方法对比表明:本文方法降低指标集信息重叠效率更高,评价信息损失更少;既不会误删信息重叠水平低的评价指标,亦不会误保留信息重叠水平高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08,(27):27-27
日前,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在广州增城市揭晓。报告指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格局出现一些动态变化特征: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数比例大,该省参加评价的58个县(市)中有26个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县域经济强县之间形成了苏南、苏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IT价值模型,本文从IT能力、流程绩效、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四个层次构建了企业信息化诊断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可拓评价方法被用来判断各个指标状态和价值创造各个阶段的综合水平。结合评价结果和IT价值生成路径,企业可以对信息化实施的薄弱环节进行诊断。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算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电子政务组织建设水平及电子政务效果4个方面构建了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1,(35):27-27
近日,福建省出台《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该方案共设立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保障等4大领域30个指标,通过多级综合方法,使反映社会事业发展基本特廷的评价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评价工作以各设区市为单位进行,由省统计局和发改委统一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15.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国内已有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了各项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教育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四川文理学院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检验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电子政务综合评价体系的缺陷,然后相应提出构建电子政务评价体系的思路,最后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电子政务组织建设水平及电子政务效果等4个方面构建了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阶段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已有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把企业的财务和其他关键方面进行综合,根据信息系统实施的特点,分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对企业信息化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08,(14):23-23
3月下旬,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采用综合指标和国际通用的评价方法,对全省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评,重点突出了导向性、统筹性、可操作性和县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应从三个角度考虑:(1)从信息系统主体即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角度评价,(2)从信息系统的客体即用户的角度评价;(3)从信息系统的环境即系统外部社会的角度评价。本文提出了由20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简单易用的“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论文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对我国宏观信息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4.0的到来,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制造企业都在建设大量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完成后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作出合理的评价。文章以T公司生产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应用后评价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和评价集,得出系统应用后的分值,判断出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为制造业其他系统应用后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