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趋势     
中国至少可保持10年7.3%的经济增长 德意志银行预测,支撑一国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在中国都已具备,中国至少可保持10年7.3%的增长。该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向地方、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改革;二是伴随经济自由化过程的企业改  相似文献   

2.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推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稳"与"进"。一是以政策和经济的"稳"推动改革与转型的"进",以稳推进。要以政策的"稳"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只有增长稳,才能保障就业稳、财政稳,才能保持各经济主体对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怎样的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要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如是说。他说,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  相似文献   

5.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4,(48):M0001-M0001
正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相似文献   

6.
展望一:GDP增速是否会继续放缓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已成共识,稳增长因此也被中国决策层列为2015年经济首要任务,在稳增长和促改革的压力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究竟会呈现什么走势?  相似文献   

7.
正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略好于2013年,初步预计在7.8%左右我们认为,有四方面因素支持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外需小幅改善。2014年,世界经济有望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总体略好于2013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比2013年加快0.8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今年,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举措将会被优先推出。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诸多问题引人关注:今年经济增速是否会继续放缓?是否会再次降息或降准?股市、楼市、油价走势又会如何?站在新年的开端,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3位专家,与您一起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展望一:GDP增速是否会继续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已成共识,稳增长因此也被中国决策层列为2015年经济首要任务,在稳增长和促改革的压力下,2015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2,(4):23-4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稳”字当头 与2011年以保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不同,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变,稳增长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大背景就是2012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为十八大创造良好氛围离不开“稳”。同时这个稳的基础就在于经济稳,要避免大幅下滑。这不同于2008年的“保增长”,而“稳”的具体措施和内涵与以往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经济历经以资源、资本为主要增长动力的30多年高速增长,正处于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型发展时期,已经显露出以创意为核心的技术进步驱动旅游经济增长转型的发展趋势。创意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能够为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因此,在"要素驱动"模式式微之前,通过旅游创意实现向"技术驱动"发展转型是中国旅游经济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想从以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向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模式转型,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才能使其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完美转身,而且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的调整 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于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也加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为保持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增长,我国对当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适度调整,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提升产品出口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内需主导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由过多依赖出口转移到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上来,尤其是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多部门熊彼特模型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纳入"经济增长导向、需求结构内生、异质性劳动分类"三大假设,综合运用1993~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简单仿效西方的特征事实,陷入市场与政府之争;而应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系统认识"在不同结构的实施条件下,后发赶超国家供给侧的主导性动力机制发生结构性演变"的内在机理。其中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是推动供给侧阶段演变的两个基本实施条件,劳动则是中国供给侧实现增长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增长处于索洛区域,技术结构远离技术前沿面且需求结构以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生产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经济增长处于罗默区域,技术结构远离技术前沿面且需求结构以非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研发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经济增长处于熊彼特区域,技术结构离技术前沿面较近且需求结构以非基本需求为主,供给侧的经济增长以认知性劳动为主导性动力机制。当前中国供给侧的结构特点正从罗默区域转向熊彼特区域,因此,发挥以企业家群体为主的认知性劳动引领作用将是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正>相比于2020年,2021年中国经历了一轮债务退潮,赤字下调、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2021年的财政政策被认为不够积极。2022年,形势似乎正在发生逆转,在“稳增长”的压力下,“稳投资”被给予厚望,其实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上,两者堪称一体两面。外界在期盼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撑“稳增长”时也有所担心,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以及由此而来的债务风险会不会在2022年形成新一轮的积聚?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受短周期调整和中长期增长阶段转换共同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等效益性指标有所好转。展望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国内稳增长政策效应集中显现,经济下行压力可望有所缓解,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当前,应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将稳投资作为重点,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更加重视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国2012年要把握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之间的平衡,确定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持政  相似文献   

18.
推荐度指数经济日报评出"2014十大国际经济新闻"。1.中国经济保持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重要因素;2.中国外交活动频密成果丰硕世界瞩目;3.APEC会议成功举行中国力促区域合作;4.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搅动全球电子商务;5.国际油价连续暴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6.20国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2,(Z1):21+23-42
00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稳"字当头(2012年1月2日第1期总第797期)与2011年以保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不同,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变,稳增长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大背景就是2012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为十八大创造良好氛围离不开"稳"。同时这个稳的基础就在于经济稳,要避免大幅下滑。这不同于2008  相似文献   

20.
许瑞 《经营管理者》2013,(32):72-73
<正>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要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从政策和制度安排上释放消费潜力,从收入、就业、社会保障上提升消费能力,从消费环境和消费安全上增强消费意愿。以下是对我省2013年前三个季度消费品市场分析以及与2012年的比较。线形图如下:一、三个季度数据分析1.一季度,四川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5.1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3.5%。其中,从经营地来看,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