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经国务院批准,将于1984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得到了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赞助。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利用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已经得出的资料,分析研究中国的人口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评价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这次普查的经验。八月份,由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外交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  相似文献   

3.
黄润龙 《人口研究》2003,27(3):47-49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首次普查.文章认为,延用传统的常住人口调查及过于复杂的调查指标体系是造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上大量的流动、迁移人口,文章建议人口普查应以调查现住人口为主,同时应多方位地提供普查信息化资料,提供优质统计服务,使普查成本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人口的文化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文化素质直接与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运用 PEMS统计软件的方法对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和1 995年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内蒙古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中高等教育得到普及 ,文化构成上的性别差异也在缩小 ,但城乡间的差异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赵晓彪 《西北人口》2003,(3):59-61,F003
本文对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双版纳州各民族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一两年来,各机构、组织、刊物举办的有关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种研讨会、论坛相当频繁,国内外学者、各部门和各级别的政府官员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文章数不胜数。《人口研究》编辑部一年前曾经组织了一期论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时隔一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刚刚结束之时,再次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问题举办论坛进行讨论。第六次人口普查可谓当前中国人口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社会各界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也充满了期待。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统计局(作为主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政府部门)、北京市统计局(作为实际工作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改革、第六次人口普查在试点和登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启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口普查是一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它是人口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在1953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从第二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我国人口况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全国人口数字不够准确,人口的各种构成也不很清楚,给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和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完全正确的。 较之前两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普查项目多、汇总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从1979年下半年就着手准备。为了创造和积累经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任务,1980年6、7月间,在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在江苏无锡进行一次试点,并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议,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迈开了第一步,为我国人口普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第一次试点的宝贵经验,成为把我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8.
段成荣 《人口研究》2001,25(3):35-37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同全国经济、人口控制存在着地区间不平衡现象一样,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人口控制也很不平衡.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和有关资料统计,苏北地区的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人口、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43%和53%,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  相似文献   

10.
李波  姜全保 《西北人口》2010,31(3):37-41,46
本文在考虑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点差异后,采用列克西斯图图示法,运用人口逆存活分析技术并结合对比分析方法,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四普”0—9岁人口存在严重漏报,男女两性合计漏报人口1269万;10-18岁人口不仅存在漏报,也存在重报;男女分性别漏报人口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自愿向强制转变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改革阶段。该政策中农民自愿的参保方式是其难以加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深入分析实施强制性农村养老保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提出实行强制性缴费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甘肃人口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科  项亮 《西北人口》2004,(2):51-54,58
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甘肃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人口文化教育的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和性别差别比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处于后列。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严重滞后是制约西藏自治区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低是西藏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的对策是,其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西藏改革和发展战略,加大以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乡村义务教育投资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其二,通过超常规的人口城镇化实现的人口集聚以获取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各种基本信息还明显缺乏。为此,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流动儿童还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跨省、省内跨县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儿童各占1/3,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各地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差异较大,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并不都是流动所带来的问题。分析结论期望能为流动儿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人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成荣  袁艳  郭静 《西北人口》2013,(6):1-7,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普遍化趋势增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几个部分。本文将基础教育定位为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未成年人教育,简要说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概括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渐严峻的现状,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保障滞后、流动人口自身素质低下、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四个层面,系统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制度改革步伐、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构建三维教育体系等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5年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利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发现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和人口发展态势表现为以下关联特点: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少;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骤增;学校数量“高校和高中增加、其他皆降”;小学和大学阶段的师生比下降,资源配置略显紧张;基础教育阶段的就学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其占比仍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对象所占比例已降至不足四成。为了促进教育和人口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未来应关注六个问题:人口发展惯性引发的教育需求增长拐点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不同流向引发的人力资本提升受阻问题、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引发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人口疏解视野下高等教育的“瘦身”问题以及职业人才匮乏引发的创新支撑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but also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a country or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1990 and 2000 population censuses,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China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s shown in Table 1,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various levels of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nd in particular,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higher education has grown.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change on decade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country of origin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data are derived from decennial censuses, NLMS, the World Bank, and INS. We find that changes in the share of country of origin populations with one or more years of post-secondary schooling are associated with selected 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 during the 1980–1990 and 1990–2000 decades.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include survivors during the decade, in-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of the foreign-born. Likewise,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chang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e discussion addresses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and suggest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s well as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