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末拉美国家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开展了建立已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化为标志的外向型市场经济改革。改革结果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合理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拉美化"问题。究其根源,是拉美各国经济改革中产权制度分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产权的集团垄断、私有化产权分配过程缺乏公平、外资影响产权结构和大企业与小企业产权不平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及土地产权等概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与土地有关的关系,在一定的土地关系中产生对土地的产权要求,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这种产权要求制度化后就形成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确立也就相应地界定了土地产权并借以影响人们的土地行为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土地产权商品化、配置市场化理论以及地租理论为基础,探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农民投资土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流动性不强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并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土地制度改革中三种最基本模式(改良模式、私有化模式和完全国有化模式)的优、劣的评析,指出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使人地关系和谐统一发展;清晰的产权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成功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户的行为能力是土地产权实施的重要方面。以行为能力理论为基础,采用全国26省(市)农户调查的数据,构建了一个由3类能力与5类农户组成的“3×5”的分析模型,测度和分析不同农户在土地产权实施中行为能力。基于行为能力的测度量表与农户问卷数据分析表明:5类农户表现出不同的产权行为能力强度和结构性差异,中间户与偏非农户的土地产权行为能力表现出相对强势的特征,而纯农户、纯非农户与偏农户表现出相对弱势的特征,其中纯农户的土地产权行为能力最弱。并分析了成因,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农户的选择性干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土地与建筑物在形态上是不可分割的,当土地使用权主体与建筑物所有权主体不一致时,就可能发生二者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当土地使用权的丧失早于建筑物的自然灭失,权属矛盾就发生了,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问题的解释和处理存在许多问题,国家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标出发,必须作出制度上的重新安排,而不宜采取无偿取得建筑物所有权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和加入WTO的"内忧外患",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度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产权制度改革是关键,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广东乡镇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随着乡镇企业经济容量的不断增大,其体制上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由于政企不分,约束虚化而导致的效益低下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乡镇企业特别是镇办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镇办企业为了自身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本文将之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健全制度,二是产权改革。本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描述与评价,指出:产权改革是根本的有效的方法,但同时必须有完善的制度相配合。文章最后还指出了产权改革中应加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地产权明晰是土地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本文在分析土地产权属性的基础上 ,阐述了土地产权结构 ,提出了土地产权明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农户产权残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关于农户产权残缺的具体分析为基础,说明了引起农户产权残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农村集体在征地过程中角色错位,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缺乏维护和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法律法规,认为当前农户土地产权残缺严重损害了征地农户的土地收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最后指出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和建立司法救济制度角度解决农户产权残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国有化的主张不可行,农地私有化的主张行不通。坚持和完善集体所有制,是农地产权制度建设比较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农业经济改革 ,但改革的效果相差悬殊。总结两国农业经济改革在初始条件、过渡经济方式、存在问题、绩效状况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于中国农业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型颖  王衡 《国际论坛》2021,23(1):100-118
伴随着20世纪以来地区主义实践的全球拓展,层次介于主权国家和世界体系之间的"地区"日渐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分析单元,形态各异的地区主义理论方兴未艾。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张力意味着地区主义存在实质性与象征性的分野。所谓象征性地区主义即参与者不是为了真正履行地区制度安排的实质功能或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价值目标,而是从技术或策略的角度将地区主义建设作为政治表达功能的载体或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性手段的地区主义实践。在东亚和拉美,象征性地区主义的核心特征是地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制度统合性的缺乏和市场向心力的低下,具体表现为复杂重叠的地区制度建设和"弱互补与强依赖"的地区市场。象征性地区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后发国家摆脱西方殖民体系以来国家建设的特殊需要,是主权巩固目标驱动下的实用主义决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CMS模型,分析了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因素对1992—2015年中国与拉美国家双向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进口需求变化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也带动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则不利于出口增加;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取决于中国进口需求变动,近年来,拉美国家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力不足,更多依靠特定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带动出口增长,而出口产品结构对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多表现为对出口增长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析近代拉美与美国的不同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期间拉丁美洲与美国形成了十分不同的两种农业发展模式:前者长期维持以前资本主义型大庄园为基本农业组织的粗放型农业;而后者则形成以资本主义中小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集约化和商品化农业。两者不仅在劳动制度、生产和经营方法、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在相应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具有不同的职能:拉美农业主要为北大西洋工业化国家生产和出口原料和粮食;而美国农业则不断为本国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个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呈加速趋势,“怎样应对全球化”成了拉美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新时期全球化的特征及拉美对全球化的态度;然后具体论述全球化给拉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就拉美应对之策作了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与欧洲、东方与西方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是俄罗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地跨欧亚两洲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带 ,俄罗斯这个民族国家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优越感 ,经常与西方不合拍或与西方不相同 ,但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先进 ,因而民族心理常不平衡。俄罗斯与欧洲列强相互存有戒心 ,文化民族主义决定了它们的相互关系 :俄罗斯永远不会变成西方 ,西方也永远不会完全接纳俄罗斯。俄与西欧、中欧、东欧的具体关系也不尽相同。竞争与合作并存 ,妥协与矛盾共生 ,磕磕碰碰 ,不会一帆风顺 ,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安徽与拉美农业互利合作有良好的合作背景、稳定的合作平台、坚实的合作基础.安徽与拉美国家有各自的农业优势和互补需求.安徽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农产品特色优势明显.安徽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农业研发企业较多,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成果丰厚.安徽对拉美农产品特别是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安徽农业走出去面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语言等多层面的问题,如政治和政策问题、资金问题、本土化问题、人才问题等.政府需要在宏观政治指导、融资、投资立法、信用担保、贴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企业和科研院要在相关信息整理、应付本土化挑战、产学研结合、抱团合作、资产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民众主义是20世纪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策倾向和政权形式,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及魅力领袖主导性.拉美民众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早期民众主义表现为20世纪初自由主义改革运动,30至60年代民众主义运动处于鼎盛期,70年代后趋于衰落,但至今在拉美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拉美路径"给彷徨中的拉美国家带去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埋下了祸端,而支持"拉美路径"运作的思想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泛滥造成了严重危害,这需要人们对其进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